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25

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

  9月9日下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在杭州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顾浩出席并介绍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进展,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金利强,厅相关处室负责人演示介绍有关场景应用,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国土空间治理是省域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是省委袁家军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改革,现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建设。在今年6月30日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袁家军用了两个“重大”肯定了平台的建设成效:一个“重大”是,这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另一个“重大”是,我们从2019年开始谋划,现在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的具体体现,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把浙江15万平方公里的陆域海域,按照自然空间、人造空间、未来空间,对其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进行数字化画像,并通过部门协同、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实现对空间资源“精准分析、整体优化、依法保护、高效利用、科学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勾画了一幅崭新的数字化图景。如果把国土空间数字化比喻为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船”,那么治理方式数字化就是通往“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的“桥”。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台自2021年12月上线以来,建设和应用成效不断显现,统筹设计“一库一图一箱X场景”的整体架构,持续夯实“空间全域覆盖、数据全量归集”的空间大脑基础,建立健全“规划为引领、保护为前提、利用为重点、安全为保障”的空间治理应用体系,走出了一条“空间数字化、数字可视化、协同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的空间整体智治新路径。今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打造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等具体任务。7月,自然资源部发文指出“支持建设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

  空间治理数据库,归集了涵盖自然空间、人造空间和未来空间的1.8亿条空间数据,实现了“空间数字化”。

  “一库一图一箱”是平台“空间大脑”的核心。“空间大脑”利用空间治理数据资源,提炼空间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算法模型,着力塑造空间感知学习、监测判断、分析评价、预测预警、战略管理五大能力,是我省数字化改革的“空间智能底座”,已为“疫情防控精密智控”“有效投资e本账”等全省170多个应用提供了全面、权威、精准的“底图、底数、底线”和智能工具。

  下方是多规合一、空间保护、空间利用、空间安全四大应用,清晰反映了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的核心业务、路径和方法,同时每个应用都由多个场景来支撑,实现了“多跨协同的网络化”。

  “多规合一”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在全国率先建成“多规合一”应用,确保各类空间规划和重大项目“数、线、图”一致。应用建成以后,我们已对“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5000多个项目进行了布局协调,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规划打架”的问题。正如袁家军在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所说,“多规合一”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线

  我们紧扣“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耕地智保”“天巡地查”“生态修复”等场景,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袁家军在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专门指出,“耕地智保”把“非农化”问题真正落地解决了。

  企业找地难、土地保障难、审批提速难,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现在随着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这些“老大难”问题在我们浙江可以率先实现突破。平台上线了“空间利用”应用,建设“浙地智管”“浙地智用”“不动产智治”等场景,可以像管财政资金一样管理每一寸土地,极大地提升了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其中“浙地智管”场景建设了“要素账簿”“空间适配”“用地审批”等模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落地过程当中的空间矛盾多、要素保障难、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场景连通了省发改委的“投资在线”、省经信委的“亩均论英雄”等7个相关应用,协同了11个省级部门的101个事项,实现了省市县节点的贯通,把原来的“串联审查”变成了“并联办理”,重塑了整个建设用地的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和保障效益。今年以来,为助力我省经济稳进提质,我们采取了“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浙地智管’场景赋能”的组合拳,6月28日首次实现了省以上重大项目报省政府和报国务院审批“双清零”。“浙地智用”场景已经上线了“浙里找地”等服务端模块和“工业用地”“存量‘三块地’”“养老用地”等治理端模块,现在,我们企业找地可以像在电商平台购物一样方便,今后企业用地行为、用地效率等情况也会在场景中实现量化评价、对应呈现、闭环管理,这将极大提升我省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这都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打造了“空间安全”应用,落实安全保障的空间布局和防控要求,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空间应对能力,增强省域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主要包括“地灾智治”“海灾智防”等场景。像刚刚过去的“轩岚诺”台风对浙江东部海域的影响比较大,我们7月刚刚上线的“海灾智防”场景,通过实时监测监控、灾害预报预警、空间风险研判等模块,为台风期间的应急响应启动、海上渔船转移撤离等决策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支撑。

  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以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是真正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主要改革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通过空间数据全量归集、思维模式系统重塑,初步实现了空间感知监测全域化、空间分析评价精准化、空间保护利用智能化,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提供了统一、权威、精准的空间数字底座。

  二是建立了“空间账簿+”管控机制。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聚焦空间要素的规模、效益和品质,实现耕地、“三区三线”等空间治理核心要素数字化、账簿化、清单化管理,做到了像管理财政资金一样管理空间资源。

  三是探索了空间治理的“浙江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多规合一’为引领、耕地等空间高水平保护为优先序、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空间安全为保障”的空间治理“浙江方案”,驱动了耕地保护“田长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等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加快推动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向多目标统筹平衡的国土空间治理跨越转变。

  四是建设了空间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探索突破以往空间数据来源多、体量大、标准不统一、融合应用难等问题,编制实施了《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数据管理细则(试行)》等一批标准规范,加快推动空间数据资源一体化归集、应用、共享。

  间大脑智能感知能力的重要输出。包括影像资源、变化监测、专题监测、遥感制图四大模块。其中,影像资源模块为重大项目推进、空间账簿等众多场景提供了及时、丰富的影像资源服务。包括每个月动态更新的全省2米影像、季度更新的0.5米、0.8米影像,以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50多期的全省历史影像。通过工具,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某个项目或地块的开发利用情况,只需输入项目红线,点击查询,就可以看到这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结果还能以报告、图片等多种形式导出。变化监测模块主要用于快速发现国土空间变化情况,为各类空间治理提供问题早发现的技术手段,已为天巡地查、耕地智保等多个场景提供服务。截止目前,动态发布了1.5万个遥感变化图斑。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变化图斑的详细信息,比如变化时间、变化类型、面积等,这个图斑就是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某地在耕地上建设的方舱医院。通过工具,我们还可以对这些变化地块进行统计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快速、直观掌握国土空间变化情况,从而有效辅助各类空间治理决策。

  问:国土空间规划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前面听您介绍的时候,有提到8大类29条空间安全管控底线,这些信息都比较专业,不知道您能不能举一两个点,好让我们公众能有直观的认识?

  好的,那我就拿刚刚提到的城市“六线”举例,这里面的蓝线和绿线,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蓝线呢,指的就是像西湖、湘湖、大运河这些城市中重要的水体;而绿线呢,就是指公园绿地,你比如像环西湖的一公园、植物园,还有咱们新建的亚运体育公园等,这些都属于绿线,我们常讲山清水秀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这些蓝线绿线都应该是宝贵的公共资源,不能被一些建设行为乱开发、乱占用,所以我们把它们都划成控制线,在规划里保护起来,不能随意改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障我们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除了刚刚讲的蓝线绿线,还有风景文化控制线,也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属于风景文化控制线米的范围内,两岸的老百姓农房新建、改建、扩建活动都要有所限制,不能影响到大运河遗产的安全,也不能破坏了遗产周边的历史文化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城市的记忆,让子孙后代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愁。

  我们在场景中,充分利用铁塔高位视频、电子围栏、智能算法等技术资源,按照耕地图斑划定电子围栏,并针对非农化问题开发设置了21种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机械施工、围挡、垃圾堆放等违法内容,电子围栏内发生这些问题,就会触发预警,实时向田长和巡查员的手机“通风报信”。例如在台州温岭,8月7日发现了一块耕地上有挖掘机在作业,触发电子围栏报警,及时将疑似问题预警发送到相关田长和巡查员手机,及时完成整改。当然,“技防”手段也会存在误报,有些机械施工行为在复耕或翻土,会被误报为疑似问题,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人防”进行补充,该村巡查员收到预警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查看,了解到挖掘机正在复耕施工,经核实后,解除预警,实现耕地全方位监管。

  问:房产买卖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事,尤其对于不动产办证是否方便、交易是否安全可靠,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那我想请问一下,咱们平台上“不动产智治”场景为广大购房群众提供了什么样具体的帮助呢?能达到什么样的社会预期?

  买房子的确是我们每个老百姓人生的“头等大事”,“房子”作为个人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凝聚了一个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买了房子最终是要把证办好,有了“不动产权证”,才真正拥有了对房子的合法权益。同时呢,老百姓因为改善居住条件和资金方面的需求,有些房子还要进行抵押和二手交易,在交易前还要了解很多信息,比如说房子的户籍、学籍有没有被占用,房子有没有被查封抵押。小小一本证,关系到居住、落户、孩子入学、抵押资金周转等,像这些问题啊,都是几乎每个家庭、每个老百姓都关心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一些绕不开的事儿,我们也感觉重任在肩。

  我们的“不动产智治”应用场景,可以说为每一个不动产、或者说为每一套房子,都建立起了“身份证”和“档案袋”,借助应用场景,能够实现智能查询、智能申报、智能服务,达到申报零材料、办事零跑腿、产权可校核、信息可溯源,大大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动产交易的风险,减少交易纠纷,群众和企业办理不动产事项更加地便捷高效。以二手房过户为例,我们只需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或手机“浙里办”APP上扫码亮证、实名登录,动动手指、刷刷脸就可随时随地发起在线签约、在线申请、在线获取材料等服务,在手机上完成不动产的过户手续。同时还能同步在线缴税、在线缴登记费、在线发放电子产权证、在线办理水电气过户等等一系列相关事项,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很多用过我们这个应用的老百姓都说啊,现在“办本证”不但跟“网购”一样便利,还外带水表电表过户等增值服务。因此呢,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安心买房,真正把“人生头等大事”变成“人生头等喜事”。

  此外啊,我们还给老百姓提供很多的延伸服务,还是以最常见的二手房过户举例,很多购房群众买房,并没有能力全款支付购房款,往往都需要在办理过户之后再申请银行的。有了“不动产智治”应用,老百姓再也无需两头来回跑,只需要在银行端,在合同签订的同时,通过我们的“不动产智治”应用直接将房屋抵押登记一并申请办理掉,办理完成以后,我们会把不动产登记证明和相关材料通过线上传递给银行。

  “不动产智治”场景上线以来,从各项数据表明,我们的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自应用上线万人次,累计完成办件量83万余件,累计权属查询服务为48万余次,“零跑腿”办事的比例,从原来的35%提高到了现在78%,“零材料”办件的比例从原来的7%左右提高到了现在65.7%,办理的时长也大大地缩减了,群众的好评率达到了96.6%。

  问:我们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海洋预报节目,海灾智治场景应用以后,海洋预报和以前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比如你一登录场景服务端就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全省的海况,沿海城市的海况,渔场的海况,美丽海岛的海况,他会告诉你今天是否适宜出海,坐轮渡会不会容易晕,适合不适合下海游泳,能不能出海捕鱼钓鱼等。如果你在海边或者海岛上,他还会告诉你,台风浪,潮水会不会漫上来,什么时候开始影响你这里。你可以根据他为你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调整你的生产、生活、出行计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