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超越未见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认知反思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25

观点 超越未见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认知反思

  在近期发布的“许知远对话许倬云”对话节目中,当代最重要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被问到“如何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到。数字化场景是现实生活方式的复现,同样会陷入虚空,失去意义。受先生启发,本文撷取其要义“超越未见”作题,尝试在认知层面去思考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体验创新。

  数字化的生活充满着不确定,许多前所未闻的新职业会陆续出现。例如,2019年底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示了“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新职业,其工作内容包括“设计人工智能产品的交互流程和应用解决方案”。不妨预测将来可能出现诸如“讲故事助理”、“传递信息冠军”等新名词。

  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会挑战传统轨迹,人们可选的自由路径更多样。例如,Papi酱2013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2015年开始利用变音器发布原创短视频内容,奇迹般成为网红。这样的人生轨迹只可能发生在数字化的社会,也很难被复制,比如网红李佳琦的成名经历又是不一样。

  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越来越多会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跟传统“造物”有本质差别。例如,通过头盔上的红外摄像头捕捉视线范围内的人员体温,将信息在头盔内的虚拟现实显示屏呈现在佩戴者眼前,可以使得警务人员在安全距离内无接触自动记录和实时筛查体温。

  这套数字化系统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借助平台所提供的基础能力,才使得警务人员有可能人性化完成体温筛查。这个“平台”就是所谓的“使能者(Enabler)”。未来的使能平台,不仅数量会越来越多,而且能力将越来越强,以至于传统物件会弱化成平台的附属媒介。

  我们需要从“使能者”视角去看待未来创新。传感元器件需要工业设计,使得头盔一体化美观;软硬件的操作方式需要交互设计,使得头盔的人机互动自然友好。同样,平台也需要被设计,不仅是技术架构的设计,人文层面的设计重要性会凸显,特别是“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构建,例如,同样做搜索平台的百度和谷歌,两者价值观差异很大。

  人生本应是一场追求生命意义的经历或体验(Experience),能够“让用户产生美好回忆的人生经历”的数字化产品才会有可持续的生命力。例如,爱彼迎(Airbnb)平台之所以受欢迎,因为用户在各式各样的房子信息数据中能够体会到自由和快乐等意义层面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功能本身。

  唐硕体验咨询机构创始人黄峰提出了“体验思维”,即通过“产品与服务、环境、人员和沟通”四个方面来构建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体验思维”不仅在产品意义和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做了理论沉淀,而且已经被上百个成功的实践案例所验证。数字化生活方式设计需要这类具有实操性的理论。(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黄峰演讲视频)

  许倬云先生殷切寄语:“我希望一万人中,有两三个人能在阅读中重建知识分子传统”。谨以此自勉!如果您对“数字化场景的体验创新”案例或知识点有兴趣,请扫码关注,我们一起探讨!

  李满海博士,原XXY Innovation合伙人,曾任中兴通讯公司级研发敏捷教练,云计算及IT产品用户体验设计负责人;电子通信专业学士、硕士,设计学博士;成功申请十几篇技术发明专利,具有通讯、计算机、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经验。

  荣获过“中国服务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用户体验设计70人”称号;同时担任UXPA (User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中国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用户体验分会特聘常务理事,中国用户体验联盟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工业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