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失实现象及对策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3-06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及对策

  新闻真实性,作为一个知识点不只一次的频频出现在大学新闻系的不同教材中: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需要新闻真实,新闻史、新闻理论的研究呼唤新闻真实……

  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从入门之日起,我们就被告知新闻真实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闻的生命。虽然在我们之前,无数的报人、记者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守住新闻最后的价值底线威武不淫、富贵不屈,但是,违反新闻真实性的反面案例却时常见诸报端、横行网络,虚假新闻就像是一场瘟疫,有着同病症相同的特征: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尤其在当今全媒体洪流的时代下,在传播通讯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失实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正在被日益扩大。不管新闻失实是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或无疑为之,新闻失实都会变成新闻媒体自身的一个永远不会被抹去的污点,会大大降低传播媒介的公信力甚至将之摧毁。

  新闻失实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现象。如: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层层拔高;隐瞒事实,制造假象;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牵强附会,因果不符。[1]从新闻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就其性质来讲,可分为两种,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从哲学的角度看,新闻失实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是站不稳脚跟的。

  新闻失实作为一个与新闻真实性完全相反的名词,它们就像是磁铁的两端一负一正永不相容。近年来,随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新闻失实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样工作在进行时都难免会出错,但是从事新闻工作又和其他工作不一样的特点。在我国,新闻出版事业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刻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思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播文化、理论政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如若把我国的新闻事业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新闻失实就是威胁这棵树生命健康的最大害虫。传媒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事业更是突破了技术上的瓶颈限制,日新月异,一路高歌猛进。然而,新闻失实却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这是社会大众对新闻从业人员给予的厚望与爱戴,这虽然无形却意义重大的桂冠是人民赋予我们的口碑锦旗。如若真有一天,这个桂冠不再属于我们,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那么真正摘下它最终自取其辱的人只会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自身。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相关工作的人员,不论其是专业还是非专业出身,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必然要求。然而,新闻事业作为一项同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工作,在现实工作中,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甚至新闻媒体自身的压力与影响,正是在这诸多的有形与无形的“变数”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新闻失实现象。

  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交流变得越来越快捷、便利。从20世纪开始,电报、电话、兴盛一时的传呼机,再到今天的手机、电脑……越来越快捷的通讯手段,促进了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也使得新闻失实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人们可以随意的发表个人观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联网是个制造奇迹的地方,多种形式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博客、贴吧、论坛……成为一个个支点,把互联网撬动起来了。思想的交流固然可喜,但是言论的无限制自由也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使用互联网的几亿用户大军中,以讹传讹的现象不可避免,可是某些媒体网站不经验证、“移花接木”使得虚假新闻在更广度的空间得以泛滥,如“金庸被去世”,“鲁迅作品大撤退”等。更有众多网络幕后推手,利用互联网门槛低,传播广的优势,肆意虚构、窜改事实,如前段时间的“跪爬母亲”、不断涌现的“网络红人”,为新闻失实现象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绝对少不了新闻记者的参与,虽然有些记者无意报道虚假新闻,但是在不经意间他们已经违反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

  有些记者为了贪图便利,直接采用一些方便获取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却不深以考究其真实性,甚至有些人直接从旧有资料中摘抄,造成报道内容老旧甚至失实。

  再者,一些记者虽然为了获取新闻付出了努力,但是由于新闻理论修养不够,受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限制导致了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无意间扭曲了新闻。诸如“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

  其次,有些记者出于“善意”,故意制造“谎言”,如“纸包子事件”、汶川地震的“母爱短信”、玉树地震的“搜救犬牺牲”。

  一些新闻媒体由于长期获得某些政党、企业团体的资金支持,刊发甚至制造符合这些团体利益的“事实”。例如二战期间,大肆宣传纳粹思想、煽动战争狂热的《柏林日报》。

  还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博得一时的收视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捏造、夸大事实,人为增加负面新闻的报道量,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更有一些记者,在采访时,为了获得一些与事件发生的相关人员提供的“好处(尤其是物质上的)”,不报或虚报新闻。

  作为新闻事业从事人员,主动查找自身工作中的漏洞与问题是不无欣喜的,这让社会看到了新闻人坚定新闻真实性的坚定立场,帮助大众重拾对新闻事业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与我们新闻界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开始评选年度假新闻的时候,我不知道作为一位新闻人心中应有何感想,也许苦涩、也许惭愧、也许气愤,更或许兼而有之。

  在我看来,假新闻的评选对新闻从业人员既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鞭策。2010年假新闻的评选中,我们看到假新闻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参与假新闻制作的大多为职业记者,新生媒体(如微博)在假新闻的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报纸、网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吸引观众眼球不惜编纂“新闻”,修改,多个方面的原因最终营造了假新闻滋生的温床。值得一提的是,“十年苦战,并非徒劳。新闻打假,越来越成为同仁们的共识,“客里空”成老鼠过街之态”。[2]在 2010年年底,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编辑出版《我们错了》一书,《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假新闻后,相关负责人相继辞职、降职或被罚款,这些都是新闻人为追求新闻真实努力的实证,今后,也是应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努力方向。

  “新闻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商业。大多数媒体的目标是赢利,而今天的明显趋势是获得最大赢利,而这有时需以好新闻为代价。”[3]我们不反对新闻赢利,但是,作为传媒机构为了自身长远利益着想,只有坚定立场,维护在本领域的良好口碑和公信力,杜绝新闻失实,才能提升收视率与权威性从而真正实现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新闻事业中扮演最大角色的记者,更应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提升作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例如:“使用三角学原理来挖掘事实。记者为新闻事件寻找事实依据时,至少应该采访三个熟识该新闻事件的消息源”。[4]

  在新闻界流行这样的一句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足以见得采访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新闻工作是一项既费体力、又耗脑力的行业,尤其是新闻记者。为了要采写到一篇新闻,深入新闻事件了解人物,常常要行程万里,或深入穷乡僻壤、战争之地,或头顶烈日严寒、忍饥挨饿,遭受各种磨砺坎坷,可这些都是报道出一条好新闻的必要条件。作为新闻记者不仅不能怕苦怕累,对待新闻工作更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坚决杜绝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政府及与新闻行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健全新闻事业的监督机制,完善新闻行业的相关法规,提升对新闻失实现象的打击力度。除了传统的法律约束外约束,更应利用现代媒体如互联网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严防新闻失实。近日,有媒体从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了解到,55家从事非法网络公关活动的网站被依法关闭。[5]这就是一个从源头上遏制新闻失实的一个很好的做法。作为一个公民,或是一位网民,我们每个人都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同时,积极监督各种虚假现象。尤其是在发现新闻失实时,社会各界要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把新闻失实放在大众的聚光灯下,使之无处可逃。(作者系:齐齐哈尔大学 教育与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