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黄包车活跃于影视作品中的经典。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16

老上海黄包车活跃于影视作品中的经典。

  在老上海的影视作品里,往往有一些东西一出现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上海滩风味,比如黄包车,一经提起就让人误以为又回到了那个上海风云的日子。在有轨电车投入使用之前,黄包车是承担市内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它的演变也伴随了城市的发展。

  黄包车的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为日本人所创制。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

  1873年,法商米拉看到上海租界市面日趋繁荣,交通工具的不敷应用,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

  次年首批300辆黄包车从日本引进。上海首家外国小车洋行登报启事:“外国小车出赁”。启事云:“今有本行新到洋车,比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篷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贵客商欲坐者,请至本行贾可也”。启事还订明路程远近的价格。

  黄包车之火爆,可以说是目之所及,出门便可以看到。据记载,在20世纪初年,公共租界人力车执照数为60915张,法租界为58761张,按当时两租界人口计算,公共租界每5人中就有一部人力车。

  至于人力黄包车夫,上海是不缺的,周边地区失地农民因天灾人祸,涌进上海,干不了费脑子的活,出出力气还是能混口饭吃的。当时人民的生活很苦,许多苏北人以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为生,拉黄包车的便是一种。

  黄包车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风俗的影响,因为按照早期设计,黄包车为双人同坐,男女可以同坐,既然男女同坐,就会引发故事,而晚清上海社会对“男女之大防”。大约在1879年,因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车夫拉双人车也颇困难,因而当局曾经下令禁止双人同坐。随着民生冲决封建的桎梏,这个禁令也逐渐消失。

  随着禁令消失的,还有黄包车本身,虽然黄包车在当时已经成为出门打的一般的潮流,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因为自行车和汽车的普及,这种利用人力的落后交通工具,最终在1937年落下了帷幕,成为影视剧上的经典。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擅长绘画和剪纸。现为上海市文联、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创作和发表了1500多幅艺术作品,作品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古巴、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展览,摘取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在内的10多个金奖。先后被授于中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中国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等称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