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向死而生 敬不甘平庸的我们——嘉车传媒2022新年献辞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22

为新闻向死而生 敬不甘平庸的我们——嘉车传媒2022新年献辞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笃定前行,我们正昂首阔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是希望、阳光、雨露,还是地缘经济和单边主义的变本加厉,亦或是脱虚向实的理念解构,还是普世价值观的重塑。

  在我们看来,也许这些仍将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期许,但更多的是焦虑、隐忧、内卷、盲目和日渐加剧的不确定性。

  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清晨,我们可能陷入这样的困惑与挣扎,我们再难以获得安稳的内心,平和的情绪,恬淡的眼光,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的快速更迭,还有人心与人心、价值观与价值观、世界观与世界观的进一步撕裂。

  保持住每一个读书人的书卷气;保持住每一个商人的信用之心;保持住每一个官员的清明之气;保持住每一个学者的铮铮傲骨;保持住每一个普通人的不凡之心。我们只有勇于自我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我们走过了那么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不敢留下只言片语,只因2020年,我们过得太过辛苦,也太过艰难。

  捱过了难过的希望无望之年,我终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静下来,写一段文字,给我们刚刚逝去的2021年。

  来自北京的一通应试电话,开启了我的新闻从业者之梦。费尽周章,我终于买到了一张开往北京的火车票。

  从北京站下了车,一脸茫然的我,被一个司机骗上车,连同一个刚从大连赶到北京的女孩拼车。我们俩人分别付了80元给他,一个到车公庄,一个到百万庄。后来,据接我进楼的《中国汽车报》同事郭明瑞告诉我,我是被宰了,这个路程不过20-30元的车费。

  其时,《中国汽车报》社在百万庄大街22号院的6层办公。新闻纸的墨香,在那时飘进了我的世界,贯穿了我20年的职业生涯。

  直到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味道,那是一个国家互联网经济刚刚兴起,新闻出版业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兴之年。

  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用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用真实力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洞察力,挺起了新闻人的脊梁。

  在那个年代,新闻记者备受尊重,他们懂得新闻的六要素,懂得消息的导语如何撰写,懂得如何采访人,懂得如何进行一线调查。为了新闻的尊严和原则他们常常通宵达旦,他们用锐利的思想和锋利的笔,赢得了最广泛的赞誉和职业优待。

  以《》、《焦点访谈》、《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三联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新闻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楷模。

  那时,他们走在时代的潮头,那时的新闻人是国家的良心,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奋笔疾书,声势之下一呼百应。

  时任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副总编辑吴迎秋两位大家,掀起了一股产业经济报道创新写法的典范,深入到一线,发掘汽车界明星人物,用纪实和现场报道的写法,赋予曾经枯燥的产经报道以新生。

  那是一个新闻至上、质量至上、内容至上的王者时代,非常有幸,我曾经沐浴在那个富含养分的时代,摸索前行,不断成长。

  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在21世纪初的井喷式增长,中国汽车传媒业也是空前繁荣。在世界上最的汽车公司陆续来到中国之后,建立在这些跨国公司先进管理和营销理念之上的4A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把最好的创意都拿来了中国。

  一个接一个精彩绝伦的营销创意,一个又一个营销奇才,一款又一款热销和话题车型,一个又一个成功而又富有个性的营销案例,比比皆是。那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年代,那是最好的新闻生长的年代。

  新闻由人而作,新闻因人而生,新闻因人而有力量。新闻有态度,新闻有温度,新闻有深度,新闻有生命。

  我想,新闻媒体人可能是激进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不卑微,我们都很普通,但我们不平庸。

  就像我们曾经为白岩松的“渴望年老”而深深共鸣,就像我们曾经为《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而泪流满面,就像我们为了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而深耕大地,就像我们在被郑州、哈尔滨、西安、南京的大数据行程流调记录惊诧到之后,仍然愿意用新闻的眼光去探究每一个平凡人生活的不易与无奈一样。

  传统新闻人不断出走,从一呼百应到无人同行,整体新闻环境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时代的狂风骤雨,把本来富有创造性的新闻业,改造成麻木不仁的程式化操作,新闻的生命与鲜活,新闻的穿透力和建设性正在慢慢逝去。

  这也许是一种结束,但也是另一种开始,这正如我们所要迎接的2022年一样,我们也刚刚送走每一个人的2021年。

  新冠疫情仍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好,但也不会如想象中那么糟。这是人类遭遇的一次挑战,它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是颠覆了很多人的生活。

  在人类社会处于百年不遇的变革年代,新冠疫情的横行加深了这种特殊时期的不确定性。你身边的一个人,就某一个微不足道的观点,都有可能与你有不同的见解,再深入探讨下去,也许是深度撕裂的内心世界的交锋和碰撞。

  新闻就在这样的不确定的时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品,被渐渐淡忘却也被供奉,被敬仰,被敬畏。尤其是汽车领域的新闻报道,当越来越多的流量数据成为皇帝的新衣,被推崇、被重视,被鼓吹的时候,虚假繁荣、数据套路如海市蜃楼一样,仍然是虚荣的你我无可逃脱的牢笼。

  在我们看来,只要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不公平,存在一种普世价值在逐步被认同的过程中,新闻就会拥有生命,拥有意义。

  尽管在一个并不理想的年代里。新闻被束缚,并开始被轻视,被放逐,被嘲笑。做新闻的人变得急功近利,变得肤浅,变得人云亦云,变得随波逐流。

  不管是哪一个时代,总是有些人,去做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我们愿意用最本真的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去践行我们想要对这个世界的呐喊。

  新闻仍在,新闻不死,新闻是力量所在,新闻是信念所在。好的新闻可以给最平凡的我们以慰藉,以支撑,还可以给我们做每一项具体工作的信念和信心。

  在这路途上,有时,我们甚至无谓梦想,只是为了孩童时,某一次午后玩耍时曾经向往的一个场景。自己还没有亲历,于是我们就无怨无悔、风雨兼程。

  嘉车传媒始终在坚持着一种信念,那就是专业人士协同创造的理念。何为专业,做新闻,做原创,秉持做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新闻,就是我们最为专长的专业,这是一种原动力,是一种职业信念,历久弥新、无可消散,挥之不去。

  移动互联网的4G、5G的普及,中国铁道部门的改革以及诸多外部环境的改变,令曾经在很多年困扰中国人的春运和火车出行一票难求的窘况,一去不返。

  我们再也不必费劲周章去买一张出行的车票,中国人谈之色变的春运之痛,就这样被历史悄无声息地隐去。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普及,以及基于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的不断修正,各种出行软件,基本解决了中国人城市交通打车难、横行的问题,出租车或将成为尘封的历史。我们再也不必担心不合理消费、拒载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也曾经困扰过很多中国人的很多年。

  而我自己,在某年某月某天的清晨醒来,忽然就发现那些曾经深深影响过我们的英雄,我们曾呐喊追随过的人,就这样相继离去。

  我在一篇纪念我喜爱的球星马拉多纳去世的文章中写到:有一些和我相似的人,带着两鬓风霜,酸腐而执拗地怀念着那个灵魂激荡、精神独立的年代。

  20年,足以我们见证彼此;20年,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有人登场,有人谢幕,而新闻横亘其中,一粒微尘都不曾隐去,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不说再见,只因2021年,有太多遗憾,太多分别,太多伤感,太多沉重,所以,我们再也不愿相见。

  美好也罢,酸涩也好,我们都曾在2021年遇见。我们寄望新闻的感动,我们期许新闻的力量,我们在新闻中找寻事实与的意义,我们在新闻的背后发掘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请与我们一起相信,相信理想、相信真诚、相信人性的光辉,相信爱情、相信专业、相信新闻的能量。不管这个世界有多纷扰,资本的狂潮,流量的魔爪,都无法抹杀新闻的直摄心魄。

  迎接新的一年,抖落身上的尘土,你会在长街的转角处,遇到曾经一身白衣的自己,不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仍然要用最大的包容与博爱,来欣赏和领略这一年的繁华,我们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再坚定一些,我们将在双循环推行与全球经济衰退中,找到属于中国实体业与制造业的诺亚方舟。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抓手,当一众创业英雄中被混杂了诸多投机主义的跳梁小丑,当一个国家从事产业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人,也侥幸着投机主义,信誓旦旦、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弯道超车时,我们要很负责任的来浇一盆冷水。

  我们需要冷静地还原智能化与移动互联产品的应用属性,我们需要摒弃一切浮华而赋予出行工具以出行的功能,我们需要在看似什么都在改变的时代,找到那些未来20年仍然不变的东西。

  20年前的我们,满载着梦想与懵懂来到这个城市,20年后,我们正在与逝去的2021年说再见。那也许是我们的2021年,也许是我们人生旅程中走过的一次最不平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