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情》看真实精彩的中国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10

从《山海情》看真实精彩的中国

  作者:游昀之(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游昀之工作室主持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优秀主旋律文艺作品《山海情》讲述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精彩的中国故事,很好地实现了接地气、抓人心的效果。

  《山海情》以真实的历史为基底,讲述了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段移民脱贫故事。人们被剧中平凡的故事和人物感动着、吸引着,跟随情节哭着、笑着、激动着、幸福着……观众之间互相推荐、交流感想;不少自媒体也有感而发,推出了多个角度的文章。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山海情》的成功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一方面,这是一部正剧,描写的是贫困山村的脱贫故事,虽然其中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以及生活细节的展现时常让人开怀,但娱乐性不是其主要目标;另一方面,故事风格、画面、语言、化装都“土味”十足,充满年代感的朴素着装以及带着高原红的脸庞、干裂的嘴唇,完全体现不出明星的容貌优势。

  《山海情》故事发生的起始时间距离现在不过30年,但这30年是中国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段。讲述这样的故事,必须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与发展历程。

  尽管作品对原型的事迹进行了艺术的整合与再加工,但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历史的主要脉络、关键节点、真人真事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恰到好处地链接历史与当下,就可以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产生立足现实、回看历史的感受,从而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去与追忆,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去了解和认识。在这样的大历史与小人物的命运结合中,最终使人不禁感叹“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故事讲得好不好,是文艺作品成败的关键。《山海情》用短短23集的容量讲述一个大故事,剧情节奏非常紧凑,每一集的矛盾冲突、情节转折都引人入胜。更为可贵的是,在不算长的作品中,刻画了多位个性鲜明、生动鲜活且立得住、走得出的形象。

  《山海情》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而且进一步弘扬了中国精神。整部作品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演绎了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勇于奉献、勇于奋斗的精神特质。

  摘掉“贫穷”的帽子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山海情》以生动的艺术语言揭示出了这一奇迹背后的逻辑。

  西海固号称“苦瘠甲天下”,人民曾经的困苦可想而知。从剧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让当地人民过上好日子依靠的是中央顶层设计、地方精准施策、科技有力支撑、基层积极落地、人民大力配合等多要素、全方位的系统合力。这个庞大的系统要有效运转起来,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归根结底,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全剧没有填鸭式的硬性灌输,却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明白了中国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梳理历史脉络不难发现,优秀文艺作品始终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作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如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在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武两个战线。要战胜敌人,不仅要依靠军队这条武战线,而且要依靠以文艺为代表的文化战线。

  延安时期涌现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既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又积极引导和教育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民众,宣传了,启迪了民智,成为一个时代的文艺经典与集体记忆。

  文艺作品是传统民间教育的朴素手段。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诗歌、戏曲等,在系统教育普及性较低的社会条件下,承担着民间教育的重要功能。《赵氏孤儿》《狸猫换主》《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作品传唱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忠诚、感恩、大义等精神品格。

  文艺作品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优秀文艺作品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朽经典,正是因为它们将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研究历史、民俗、文化的样本。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创作者试图通过特定表达方式来传递思想、信念、信仰、理想、观点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高级沟通方式。

  文艺精品通常具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特征,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却也并非完全等同。其中,思想性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一部作品是通俗还是低俗、是还是希望、是感官娱乐还是精神愉悦,往往由作品的思想性决定。这通常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创作者经历充实内在、厚积薄发、精益求精的创作历程而展现出来的,是创作态度与创作质量的综合体现。

  鲁迅认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改造精神世界、建立精神家园,正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

  从教育场域和施教主体来看,文艺作品属于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应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赏、寓教于思。比如,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要能够还原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英雄人物题材的文艺作品,要能够激发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追求;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探讨文艺作品的教育性,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即偶像文化。偶像文化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也不乏因偶像文化而产生的问题、纷争甚至是悲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文艺作品创作必须关注社会效益,尤其不可忽视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的需求,为民鼓与呼,为民和与歌。“人民”本身是一个学概念,离开特定的国家、制度谈人民性是不成立的。

  文艺不是世外桃源,不是无本之木。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产生于所处的时代,反映世事、民情,并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在和平年代,它是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在战争年代,它是团结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武器。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土壤的文艺作品,必须以人民的需求为归宿,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