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的认识误区:互联网金融真的成立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3-07

金融人的认识误区:互联网金融真的成立吗?

  互联网金融曾经叱咤风云,喜忧激昂,如今寥寥,仍不乏追随者,人人道是失败,笔者不以为然。互联网金融不是成功与否的问题,而是真伪命题的问题。不深入,不安全,数据弱,太粗放,这就是症结。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重蹈幻境之覆辙,从始至终,不能成立。直到Fintech出现,标志着这场神游终告结束,重回现实。

  互联网金融一蹴而就,风险高悬,有见识的产业高管一开始就将眼光瞄准更长远的未来。只不过2013年之后的几年里,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为互联网金融感到迷醉,他们说新的金融时代即将面世,足以将传统金融重伤。然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迎来自己的王者时代,跑路、坏账、逾期、合规等负面频发不止,流量红利的衰竭,其他驱动不足,渐渐黔驴技穷。

  1.金融的本质是信息,是数据,是匹配,而互联网金融缺乏核心要素。金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高门槛的东西,而人们在购买互金产品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门槛,不只人人可买,而且风险还很复杂。就目前的投资者市场,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购买固定收入类产品也是有风险的,除去信用风险,还有经营风险等。

  2.互联网金融不是新金融的稳定形态。一方面,金融改革是一针强心针,也是风口所在;另一方面,互金监管和九条红线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善意且合理的行业保护。二者一松一紧,共同为未来的新金融勾勒框架。长久来看,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短时间内应激改革的过渡品,纵观整个中国的强监管演变史不难发现,我国的监管都是先乱后治,自身系统并不完善的互金,亟待深入地发展。笔者认为,互金只是算是“新金融1.0”.

  3.缺乏健康的互联网化的金融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扩大优质资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风控,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以获客为例,笔者认为,互金行业历经一段“野蛮生长”期后,70%的平台其实并不是死于监管风口,而是高成本营销。眼花缭乱的烧钱竞赛,最后只能被渠道和流量瓜分利益,而经由这些“花样手段”得来的客户,并非符合金融交易逻辑的投资者,而是电商系统下的买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只有用户,而没有投资者的原因所在。互联网金融以牺牲风控成本的方式,透支流量,盲目追求体量引发的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金融的游戏规则,为了追求高收益率,一味压缩安全与信任成本,败坏了投资者对收益的正常感知,也暗藏祸端,无异于养虎为患,真可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

  某租宝事件曝光,跑路不再是新闻,监管时远时近,用户似迷途羔羊身陷恐慌,迷茫而又不知所措,而局内人被困在监管的围城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梦想,前方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这些我都历历在目。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金融科技会成为最终赢家。比如京东金融的支付业务在二线公司中居于上游。京东“白条”可在银联闪付POS机上使用,覆盖线多万家商户。已经完成牌照布局的蚂蚁金服,科技探索也不仅局限于支付环节,包括消费、理财、信贷在内的市场闭环。

  据分析,真正的金融科技玩的不是资产和资金的游戏,而是技术输出,而且同时面向资产方和资金方,这样的话,即便是不以资产端切入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大部分的传统金融机构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举个例子,蚂蚁旗下的一个交易中心开发了一套风控工具,叫作3TAN-DAS,银行和征信机构接入系统后,就可以评估那些小微企业的信用和财务、运营情况,最终决定是否予以授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