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读后的一点感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03

关于《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读后的一点感受

  当鱼龙混杂,鸠占鹊巢之时,是继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还是精益求精,清理门户?当全新的业态席卷而来之时,是任其自由野蛮地生长,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当过去的疑难杂症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之时,变更的到底是工具,还是逻辑?

  前前后后自己一个人默默地追随校长四年多了;我记得当初是因为一篇文章,知道了被称为江南愤青的校长陈宇,此刻仍未知为什么被成为校长?我猜测可能和“王校长”的定义差不多吧。

  校长14年出的这本书,我18年读来,没有觉得和如今的互联网生态有丝毫的脱节;我前后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才陆续的看完了;但是这本文字里面讲的所有的东西,我不仅记忆犹新,而且清晰的刻录下来了 。

  这本书透过杂乱的互联网金融的现象,《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总是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敏锐而理性的思考者,其实还是带有不少哲人气质的,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把表象抽象成了思考的逻辑并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简言之是把高深的道理常识化成了易于为大众理解的话语,而不是通常的学者把表象把专业术语堆砌成高头文章,读者套用一些话语体系就可以哗众取宠。就这方面的意义来说,本书的意义是伟大的。

  对于本书,哪怕我作为一个圈内人,对金融的观念并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但是通过这本书能够以更大也是更好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曾经火热的事物,而校长自己本人对未来的看法也经过了4年历史的验证,我一直觉得,能够深入浅出来讲出道理的人,必然已经形成了底层逻辑,而事物的发展都必然遵循其本质,就像人类,外表再怎么变,懒惰、贪恋等本质的特点依然保存在基因当中,所以哪怕行为再伪装,其本质到最后,都肯定从心出发做出来的行为,只有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的了解和深入。

  回忆文章的内容,前言写的是潇洒恣意,放荡不羁,但是其中的艰辛和隐忍也是挺能打动人的;上半段狼来了!,颇为恢弘的容涵了一些主流官员学者企业家的理论,冷静又狂狷般地批判和自立门户。一脉贯通地从流派,机构,模式,平台,谈到中外对比,最精彩的观点我觉得有这样几点;

  1.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其实在中国发展的比较好的还的是某些传统平台商家借用了互联网的手段打败了更为传统的商家,这只是金融互联网,还谈不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才刚刚起步,鱼龙混杂。

  2.平台大众化不是去能力化,有时间,有能力的中介是不会被取代的,分工依然是提高生产效率最有效的方式,互联网时代,人的能力并不是和信息同步增长的。

  4.互联网金融其实是用整体的高效率来掩盖了个体的低效率,但是媒体恰恰是借助互联网放大了个体的低效率,不禁令人担忧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书的后半段基本都是颠覆性思想内容,讲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渠道,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思维、文化。谈到互联网,BAT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校长经常被称做阿里黑,主要是针对阿里的生态体系易于受到分割,以及阿里做金融受到的管制和压力的理性思考,相对来说,腾讯抓客户,百度抓技术,受到的挑战会少一些。因为百度和腾讯的金融业务从来都不是核心业务,所以它们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分割阿里市场多少是多少,反正他也不吃亏,但阿里特别是支付宝就不一样了,它受到挑战的是核心业务,当然是势在必得。这大概是校长在金融的一个本位主义的视角所限,事实上,在书出版的两年之后,阿里和腾讯还交相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就是证明。

  这样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书,都需要我们自己先去历经千帆,最终实践结合理论得出真知,才能写的出来;而这本书我读起来的感觉像是在看一本小说,有意蕴且没有丝毫的枯燥在里面。

  而现在,我对校长的热情还在继续,我甚至从没想过要停下来;小红圈的每段文字我都会以为是我从业路上的教科书;这样一个人,让我们理性又不失风雅的紧随其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