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代理(重生之移动互联网大佬)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08

移动互联网代理(重生之移动互联网大佬)

 

文 | 洪鹄 刘旌

如果说KPCB的玛丽·米克尔是世界范围内互联网走势的预言家,那在中国,她还有一位同行,这个人就是汪华。

汪华,人称创新工场少帅,素以前瞻性著称,李开复眼中爱因斯坦式的天才。虽然他本人相当抗拒预言家的称号,但在过去十年,他对趋势的分析判断,已然成为国内投资行业的重要风向标。

2008年,汪华在看到第一台苹果手机后,就敏感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硬件载体已有雏形,社会变革的势能呼之欲出,他于次年离开谷歌中国,和李开复共同创办创新工场,并做出了投且只投移动互联网的决定。

2011年,汪华的移动互联网三部曲被奉为圭臬。这套理论预示了而后多年移动潮水的流向:从基础工具、娱乐社交,最终转向本地商务平台。基于此,他先人一步地观察到了娱乐内容消费机会,促使技术基因的创新工场在娱乐、教育等领域出手大胆,收获颇丰。

2017年初,36氪对汪华做了一次专访。在那场两小时的对话里,汪华起码给出了3个重要判断:第一是下沉人口红利即将爆发;第二是行业的红利将从纯线上平台逐渐转向教育、医疗等非市场化、高管制领域;第三,世界可能在往一个更令人悲观的方向走,技术和互联网制造了新的保守和垄断,人类贫富分化的速度在加快,而人工智能正在把人变成少部分有用以及大部分没用的人。

汪华甚至预言,30年后,只有20%的人类在工作,80%的带着VR的面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虚拟的生产和消费。

前两个预言,在过去的两年内可以说已被充分验证:以拼多多、趣头条为代表的下沉电商、下沉媒体极速崛起;在当时几乎不受关注的在线教育和医疗,分别成就了2017、2018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

而第三个预言,涉及到了更长的验证周期。汪华本人的态度是,虽然他在做投资、投人工智能,促成着这件事的发生,但这却是他并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未来。

时隔两年,我们又和汪华聊了聊。毫无疑问,他的体系一直在更新,继最早给出下沉人口投资指南后,去年他在原先基础上提出了第三波人口红利理论,而这一次,他给出的主要概念可被称为中国经济魔方。

简单来说,魔方理论的本质是,正因为在人口、地域、行业、产业链(前端后端)4个维度中发展不均衡的特质,中国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拥有更多的变化可能性、即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也正是经济和消费放缓,却仍有大量高增长公司涌现的原因。在这里,不同层面、此消彼长的待改造和新需求,赋予了中国这个极具特色的经济市场永动机式的驱动力。

基于以上4个维度,汪华也直接鲜明地给出了2019年主要投资机会的预判:

业态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落差带来的投资机会(消费分级,消费品牌化、品牌多样化、去品牌化等同时并存);

行业分化发展不均,部分垂类步入井喷期增长红利(如未经过互联网充分改造的大宗领域,教育和医疗等);

产业链不均衡,中后端效率提升空间巨大(如AI自动化,能大幅提升中后端效率);

与中国发展路径类似、但处于更早阶段的海外市场(如东南亚、印度、非洲)

在谈到一些近来流行的、言之凿凿的概念,如产业互联网即将崛起时,对很多人脱口而出的这些词组,汪华保持着高度警惕。以至于我们的对话不断的陷入于他的反问: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在说xxx时,指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位移动互联网最早的预言家看来,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确实已结束,2018年不仅仅是资本的拐点之年,也标志着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创新周期:短时间里诞生大平台、不断制造新的垄断的疯狂10年已完结,下一个周期的主题将是技术提升效率、资本整合场景,创业和投资都会变得更重和更难,要求更高、友好程度更低。

但无论如何,在这体感寒冷的一年,汪华还是看到了一些新鲜的生机。

谈移动互联网

疯狂10年结束了,全球进入下一个创新周期

36氪:两年前我们和你有一次对话,你说小时候你对未来世界科幻式的想象包括所有人可以在手机上做所有事,以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时,对你来说像看到了一个信仰的发生。现在人人都在说移动互联网红利将尽,你会有失落感吗?

汪华:大家说将尽的意思,就是说这件事真的已经达成了。好比100多年前所有地方都要先通上电,但现在不会有人再特意谈到通电,因为太普通了,早就全部弄上了。

在移动互联网纯粹的线上范畴——我们把它叫做前端,中国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超过美国。无论是电商,移动支付,最后一公里物流,还是短视频等等,可以说都是世界领先。

36氪:达成的另一个意思,是说纯线上确实不再有大机会了?

汪华:最大的永远都是基础设施的机会,QQ、微信,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之后的电商平台、Uber、滴滴,做起来就累很多,调动的资金也更多。所以说在基础设施之外的机会,难度肯定是递增的:还有大的机会,但它同时也会是更重、更累的机会。

怎么定义大的机会呢?一家10亿美金公司,放在2010年绝对是超级公司,但在今天你会觉得不过尔尔。移动互联网10年其实是很疯狂的10年,整个估值体系可以说都是异常的。

36氪:你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异常?

汪华:(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机会,与其说是科技变革,其实更多是整个社会的接口界面的变化。这种界面切换打破了旧的垄断,让整个世界有了一次快速洗牌的机会。

这里面长出来的很多公司,表面上是科技公司,实际上都是广义上的中介公司:趁着社会接口界面洗牌的时候,抢先占据了一些中介点。所以过去10年的周期特征,就是以批量诞生平台型公司、制造由界面切换而得益的新垄断者为主的。在这之中,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享受到了极端的高增长高红利,但现在潮水退去我们发现,很多公司的表现和他们暴涨的估值并不匹配。

36氪:但你们也是异常的得利者。

汪华:当然。但你不能指望着永远的异常,短时间里各行各业再换一批垄断者?不可能了。市场也会回归本源,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公司今年一上市就倒挂?我们也投中了很多10亿5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全都是因为我们英明神武吗?你得承认还是时代本身的机遇更大。

会回归正常的意思是,(投资)这个事情肯定还是能做,但你要还指望3年内做出一个垄断性的新平台来,这种心态就不正常。

36氪:在新旧创新周期切换时代,你所谓的正常周期里,应该指望什么?增长来自哪里?

汪华:技术会变成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推力,而效率提升将会是接下来的最核心议题。首先,肯定不会再批量产生平台型公司了;第二,技术的创新在下一阶段要真正创造价值的话,光有技术还不够、必须有对场景的控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掌握了自动驾驶没用,你还必须有你控制的业务场景,比如主机厂,否则你就算技术尖端也不能回收价值。

36氪:听起来更难了。

汪华:更重了。技术提升效率,资本整合场景。对小型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来说,确实要求更高、友好程度更低,创造出来的还不是平台公司。天下大多数公司都不是平台公司。平台公司爆发是过去10年的特例。

36氪:想要在正常态里投得好,会比异常态里难在哪里?

汪华:之前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红利,周期短、一旦赌中了赔率很高,这种情况下,其实主要看谁覆盖做得好,覆盖做得好然后执行到位,就会很强大。再不行,把基金搞大一点,第一阶段错判了第二阶段补,再不行在公司3、40亿美金时补,反正还会有人接盘。

所以说过去10年,投资人们过的是在大马路上捡钱夹子的日子。接下来我们要去地里挖金子了,不但要会挖,还得会打磨。用严肃点的话说就是VC不光要有判断价值的能力,还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总之,一切都在要求我们拥有更多的投资武器。

36氪:全套武器库重要还是独门武器重要?

汪华:我觉得首先要有全套武器库。比如一些基金过去强调狙击手打法,但狙击手是需要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资本不对称的,现在信息和资金流通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一把狙击步枪会不会有点少?

对投资人来说,前瞻性、对事情的理解深度、到位的执行度,这些一个不能缺。但你理解了,别人也理解了,你还是拿不到超额回报,你还是得有某一项超乎所有人的武器。比方说,1000亿美金的愿景基金起码就有一个武器,比你们所有人都有钱——这不是开玩笑,这么有钱肯定是武器。

36氪:创新工场的独家武器是什么,汪华的预言算一个吗?

汪华:所谓前瞻分析其实更多是我个人(爱好)。预言本身没那么值钱,它必须配合准确的时间点和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才有意义。确实我们最早开始做移动互联网,工具、人口红利和社交娱乐、商业变现,三个阶段包括时间点,都判断得挺准的,前两个阶段我们收割得不错,到了第三个阶段,对于涉及线下的那批公司,我们的收割却或多或少出了问题。我可以说那时候有开复生病的原因、基金体量不够大的原因、或者我的方法论出了问题,但没收割好就是没收割好,这种预言就是一钱不值。

所以预言不重要,预言加上我要做到这个结果需要哪些资源、我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源、如何让它们发生作用,这些配合在一起才是重要的。

对工场来说,我认为比较独特的一个是我们在工业界的能力,这几年我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人工智能工程院,在这两年打出VC+AI的标签,就是希望提前获取工业界的能力,让我们在案源的获取和投资方面建立一套别人少有的优势。未来,无论是在同行面前,还是面对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我们可以基于这种优势去合作。

谈下一个创新周期

中国魔方和不均衡发展蕴含的长期机遇

36氪:除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最近另一个被高频提及的是人口红利。主流观点认为这部分红利也消耗殆尽,为什么你不这么看?

汪华:因为中国从来不是但单一的经济体,我们的14亿人口事实上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堪比发达国家,一部分人是发展中国家,你能看到最初阶的工业水平和最先进的信息科技并存,以及高端制造业和特别原始的人力工厂并存。

所以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大的单一经济体,而应该拆开来好好研究。

36氪:拆开来研究中国的方式除了拆人口,还有哪些?

汪华:不能把中国看成单一经济体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所有存在强烈的不均衡之处,都是拆开中国经济这个魔方的关键。

人口地域是一个维度,北上广深这类一二线城市早在3、4年前就已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化和电商化。但是四五线城市和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的人口,在这两年才深度用上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支付的,并且刚刚开始尝试电商购物。这也是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年,大家都觉得阿里、京东把电商都已经做完了,又冒出了拼多多、云集和贝店。

行业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链条的前端后端的发展不均衡也非常严重。一些行业,比如电商、新零售,经过了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大幅度改造,是世界级的先进水平。一些领域是刚刚开始,比如在线教育;更多领域比较传统医疗、制造业、物流,其实还远未被改造。

从产业链条看的话,中国的前端——就是商业里消费者可以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比如移动支付、货单物流、新零售,这些已经做得比美国欧洲还发达,但支撑这些发达前端的后端却还极其落后。比如说,美国的物流背靠几大巨头,而中国我们看似发达的物流业背后其实是3000万个个体司机在支撑;各行各业贸易背后,靠的是几百万个非常小的流通商;我们的无数工厂,大量还处于自动化程度极低的人力工厂阶段。

36氪:不均衡之处都意味着红利吗?

汪华:不均衡就说明有提升空间。这么落后的中后端都能支撑这么强大的前端,那我们把中后端效率提高两到三倍呢?

36氪:这种不均衡是中国独有的吗?其他国家有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汪华:几乎没有。中国是一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后发国家。后发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看到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按照顺序依次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早期工业化建立,从而带来消费生产的大规模扩张;到第二阶段,进入通过资本去完成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通过提升效率去扩大社会的总需求的阶段;这一步做到极致后,迎来了信息化和科技继续提升效率的第三阶段。

中国的顺序却不是这样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化消费生产扩张是从90年代末才开始的,但中国互联网居然也在同时开始发展了,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同时启动。而中国的资本整合、集约化规模化晚于互联网的诞生。

以阿里这样的巨头为例,它先做的是第三阶段的事,互联网的交易匹配、优化,通过代理模式来整合社会资源,后来才反过来做资本整合、去做第二阶段的事,比如控股线下零售连锁店。腾讯也是先做阶段三的事,再通过投资,像蜘蛛网一样去布局第二、第一阶段。

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加上我所说的中国魔方里大大小小的不均衡,让中国的状态非常独特。

比如和美国对比来看的话,美国是一个相对匀质的经济体,社会发展水平相当平均;用日本对比的话,它只有一亿人口,它可以用来对比北上广深,却没有中国十亿规模二三线这样广阔的下沉腹地;和欧盟比较的话,欧盟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却不像我们一样处于同一语言、同一法律以及贸易体系的框架内。实际上,这种经济魔方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化解经济调整期的压力,这里面每一个子块、每一种不均衡,都是下一个投出子平台领导者的机会。

36氪:在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你比很多人都乐观。

汪华:向上也好,向下也好,只要有变化,就有投资的机会。不同之处在于,当然大环境向上时,你做事的容错率就高得多,而比较平的时候,做事的容错率会低。但无论对创业还是投资来说,最怕的就是像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那样,不是说好或坏,而是没有变化,上行、下行的变化都没有。

36氪:你怎么看马化腾提出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它应该是现阶段热门主题了。

汪华:因为大家无所适从。以前投资蛮简单的,不断有热门领域,跟着大趋势走,总归能投中几个。现在没有一个资金汇聚的主战场,很多人就不知道怎么去认路了。实际上你去问每一个投资人产业互联网是什么意思,我怀疑大家的解读都不一样。当年大家说移动互联网,说的是同一件事;但现在说产业互联网的,我看未必。

包括之前人工智能概念火的时候也一样。我们2012年就在看这一块并投出第一个AI项目了,在我们看来当时AI至少包括好几件事,有的我们叫先进技术,有的属于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突然有一天,这些不同的事全部被打包倒一期了,AI就火了。我个人觉得产业互联网也是,很多概念被打包到了一起。

36氪:强化一个概念,也许能建立一套更高效的沟通话语?

汪华:突然没有了大主题,大家都有恐惧感了,这样可以缓解焦虑吧。但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主赛道吗?

36氪:下一个创新周期,创新工场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什么?

汪华:投资本来就是少数人的游戏,少数人成功、极少数人超级成功。绝大部分人做的事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个周期其实就是基金淘汰期,一次界面切换,90%的基金会被淘汰,等下一波行情好的时候再成立一波新基金,再下行、再淘汰。对我来说,重要的就是活下去,我们不要成为被淘汰的,我觉得就叫赢了。

当然,我对活下去的标准比较严苛,半死不活的活着,在我看来就是被淘汰了。

36氪:最后一个问题回到你的预言——或者叫方法论的建立上来。过去几年有哪些事的发生超出了你的想象,甚至颠覆了你原先的判断?以及,汪华的输入靠什么,你是如何建立你的方法论体系的?

汪华:首先,不存在对终局的预言,所有判断都是随着时间调整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输入是要我开一张书单的话,我真开不出来。我很喜欢看历史,看王小波,但我要是说这个给我投资带来灵感的话,那是鬼扯淡。

输入肯定很重要,包括和创业者谈、包括你的实践本身。但我的观点倒是,如果仅仅有输入、哪怕是持续高质量的输入,但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话,那就是一张电脑硬盘,也不能得出什么有效结论。所以不断的思考很关键,在实践中去不断的自我纠正和否定也很关键。

人其实是很懒的动物,我也一样,有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宁可把自己弄得很累,却未必真愿意花时间去反思和复盘自己干的事到底到底对不对。这不是主动的,而是人潜意识里会回避的,我都这么累了——其实还是在逃避真正的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