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破解熟人社会的弊端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11

用“数字化”破解熟人社会的弊端

  “你家的这垛墙,还是要拆掉的。”“这垛墙在我家房子的背后,除了我的家里人,没有外人会跑到这个角落里去,我不说,你不说,谁知道?”最近,笔者在某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偶遇了一位让村干部“通融”的村民。村民的要求是,该拆的墙能不能不拆了。村干部有点为难,因为都是自己村的人,沾亲带故,低头不见抬头见,按照以往,这样的事“张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行,天上有卫星盯着,地上有数字乡村一张图,24小时都被监管着。村干部就对村民解释说,如果你我都假装看不见这垛墙,不代表别人也看不到,今天不拆,明天还得拆,明天不拆,拖到后天还有可能被处罚,所以,还是马上拆了吧。村民虽然很不情愿,但最后拗不过村干部的劝说。这位村民也不把笔者当外人,感叹道:现在科技发达了,靠“关系”来摆平,越来越难了。

  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性十分明显。长期以来,依靠朋友,亲帮亲,戚帮戚,一家有困难,会有许许多多的熟人伸出援手,让人倍感温暖,这是身在大城市的人难以体验到的。但是,熟人社会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讲:有关系就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有关系。意思是说,一些不宜公开的、非正当的事情,如果找熟人开后门,找到了关系就没有事情。反之,如果不去开后门,就会有问题,等到找到后门打通关系,就没有问题了。其实,将其说之为开后门,是往轻里说,说的严重些,就是破坏社会游戏规则,搞。

  在熟人社会里,所谓的关系哲学很容易滋生。你通过关系办了不该办的事,表面上两者之间皆大欢喜,但对于其他人带来了不公,一些法规、政策、政令极有可能被熟人社会以及潜规则所代替或者大打折扣。假如那位村民该拆的不拆,那么,别人的违建是不是也可以不拆?那么,已经拆了违建的村民或者历来遵纪守法的村民,会不会反而觉得吃亏?如果村干部默许村民不拆,那么,村民会不会表示一下“感谢”,寻租行为会不会泛滥?

  熟人社会虽然很有人情味,另外还有一个弊端也是许多人所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容易产生排外思想,社会公平会在不知不觉遭到破坏。举个例子,比如排队,因为你见到了熟人,就让熟人插队,虽然熟人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但让排在后面的陌生人额外增加了排队时间。

  熟人行为越普遍,公平性越差,社会资源的分配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下,社会的效率也会越低。破坏了规则,实际上阻碍了发展。要让经济活跃度提高,我们不可能与外界绝缘,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人与人之间讲规则,才能被广大社会人员所认可。

  在一些村民眼里,熟人面前的事是最好办的;在一些村干部心里,熟人面前的事也是最难办的。好办是由于熟人关系摆在那儿,话比较好讲。难办是由于熟人多、说情多、干扰多,相互间都抹不开面子。如何破解?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让监督管理的眼睛直接前延至每个信息端,比如一个熟人与陌生人骑电瓶车在村口相撞发生争执,责任在谁?就可以用数字来说话。现在,就连路灯杆也成为城市大脑中的一个触角,用数字化手段来助力熟人社会讲规则,讲公平,讲正义。一个区域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不仅意味着这一区域的科技发达程度越高,更意味着区域的开放度、公平性、包容度等越高。从社会文明程度的角度讲,熟人社会里的数字化,也是与时俱进,激浊扬清,摒弃糟粕文化同时传承优秀文化的良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