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升级、再加速米读90后的「无限游戏」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6

闯关、升级、再加速米读90后的「无限游戏」

  “从0到1是突围战,完成一个点的突破比打透全盘更重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后,你就要想得更清楚,如何从1走到100、1000或者10000。”

  2019年7月,杨骥正式出任米读CEO。这时候米读已经跑通了免费网文的商业变现模式,而包括阅文集团、字节跳动在内,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布局免费阅读赛道。增长原本就是杨骥擅长的领域,但仅沿着“流量-变现”的基本模式做流量运营,已经无法满足米读在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更复杂的环境,更棘手的任务摆在杨骥面前。杨骥认为,流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你需要积累流量,孵化更好的内容,有了更好的内容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流量。”内容建设成为新一阶段米读的重点发力方向,全新的原创内容团队、内容营销团队由此建立。

  这将是一个更为完整和有机的商业闭环。在过去半年时间里,米读已经初步建立了高效的内容反馈机制,对多种内容品类的开发也已提上日程。今天的米读,不仅代表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也讲述包括杨骥在内,一群90后拥抱变化、自我升级的热血故事。

  接手米读前,自称“没有90后心态”的90后杨骥已经拥有了近10年的互联网工作经验。他15岁考上浙江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读研,先后在Facebook、Uber工作。2019年4月加入趣头条后,杨骥负责增长团队。

  在从0到1的探索期,流量是撬动米读的支点。现在他们需要把视线放得更长,重新审视和再次定义米读的产品价值。“达到一定的量级之后,你会发现,一味地冲流量会遇到比较明显的瓶颈。如果说我们只做流量生意的话,那么用户对平台的认知是比较弱的。”

  整个2019年下半年,杨骥和团队讨论最多、也最为明确的想法都指向了内容侧,“米读本质上还是做内容的公司,最能吸引用户的东西还是内容本身。”

  做内容,意味着要对过去的内容开采作全面的升级,对于小说平台而言,最重要的则是原创和独家内容的建设。此前,米读将主要精力用在流量侧,通过与行业各主流内容供应商合作,获取内容版权,再依托平台流量进行分发,原创、独家内容十分有限。认定了内容的核心价值后,米读对人员扩张和资源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调整。但在免费阅读平台搭建原创内容生态,依然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米读文学总监王志胜一路见证了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他在读书时就开始读网文、进行相关创作和评论,2013年正式入行从事网文编辑等工作。此前他也曾对米读的模式有过怀疑。此前网文作者主要通过订阅获得收入,他们担心免费模式会滋生盗版,自己无法靠码字获得收入正反馈。

  这指向了杨骥和王志胜讨论最多的问题:在免费阅读赛道怎么做内容?原创内容和免费阅读的结合点在哪里?

  两个人聊了两个月,杨骥希望王志胜能够拥抱变化,对王志胜的要求很明确:“在米读做原创的方跟传统网文圈不太一样,我们的编辑团队要有更强的数据能力,把用户的反馈数据转化成作者能够理解的建议,这条路还没有什么竞品走得通,我们也要摸索着做。”

  杨骥认为,米读不需要依靠“价格补贴战”吸引作者,“我们有非常大的流量,这些流量可以给作者带来直观的收入。此外,我们可以给到作者更多用户和数据反馈,让作者及时地了解到什么样的用户喜欢看他们的作品,以及剧情接下来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这对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王志胜被说服了。他意识到,免费模式将带来平台、作者、读者三方共赢的局面。免费阅读平台的优势在于,读者看书,作者写书,平台运营,商户买单,能够触达更多的读者,也为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多变现可能性。

  尽管做内容是个慢功夫,但内容行业已经到了“从慢走到快”的节点。2019年10月,王志胜加入米读,负责原创内容团队,“要把这件事做得更精彩,更漂亮。”

  雷爱琳也在2020年初加入米读,担任内容营销总监。过去五年中,她都在国外工作,曾先后就职于迪士尼和Netflix,主要负责影视内容的营销和包装。在上游原创内容生态的逐步搭建的同时,雷爱琳和她的团队将在下游探索开发其他品类的内容产品。

  原创内容和内容营销这两个新团队的搭建,更加明确地体现了米读作为内容平台的定位,以及杨骥对于免费阅读的信心和长远目标:“可能在四五年后,对于下游电视剧、电影以及其他形式的改编来说,免费平台孵化出来的作品都会更吃香,因为它更代表了更大规模的用户喜欢的东西。”

  可以想象一个始终保持“创业者”心态的互联网公司会有怎样的工作节奏。但用“螺丝钉”或者“社畜”去形容主动投身这种生活的年轻人显然也是傲慢的。想要继续做“颠覆者”的米读,与想要自我突破的年轻人,始终是双向选择、彼此塑造的关系。

  刚来米读的时候,看到杨骥给团队定下的OKR,王志胜下意识觉得“肯定没办法完成,你再闹我就要撂挑子不干了。”他从更慢也更传统的网文行业出来,对比米读更加互联网的打法,明显会觉得后者的目标是“激进”的,“头部公司可能都需要花两年来完成,我们的时间和人员都是他们的几分之一。”

  杨骥觉得,王志胜性格比较沉稳,定目标的时候喜欢定在能够得着的地方。他故意要把OKR再翻一倍,以此来推王志胜一把,“他只要能完成目标的一半就行。我觉得定一个激进的目标,更能指导大家更去思考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之前的从业经历让王志胜清楚地认识到,网文的原创内容发掘方式非常“手工化”,对网文内容的判断大多依赖于编辑的主观感受,常见的方式是,“每个人去翻行业头部网站,把排行榜top50全部都看一遍,然后大家一起对一对。”

  米读要做的是用更加客观和智能化的方法,通过用户数据快速挖掘和反馈读者的需求变化,把分析和总结需求变得更常规。在这些方面去探索和总结系统性的经验,对于王志胜的团队,甚至对于行业来说,都近乎于又一次从0到1的新开始。

  大家有明确的、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所以比起无谓的抱怨或者对抗情绪,还不如马上行动起来。王志胜很快开始着手梳理工作流程、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动作,然后和各方建立信任,以更开放的心态跟其他团队保持沟通合作。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任务和挑战。原创内容团队有十余人,全是90后。和杨骥、王志胜一样,他们也大多有着超过10年的网文阅读经验,有人是某个作者的狂热粉丝,有人通过写书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还有人磕磕绊绊入行,把兴趣变成职业,成为行业里口碑很高的知名编辑。

  大家面临着和王志胜同样的挑战:在足够了解和热爱一个行业之后,还要“用爱发电”,走出舒适区,保持随时把自己“格式化”,再“一键重启”的勇气。

  “我以为我是团队里最晚下班的,但其实团队里边很多人吭哧吭哧在那里干活,晚上12点钟团队还有人跟我说工作的事。”团队磨合期,同龄人之间的相互鼓励,以及谁也不服输的微妙竞争感让王志胜更加坚定,“大家的热情让我感觉到,这些目标我们肯定都能完成。”

  现在,原创内容团队的整体状态和个人状态已经步入正轨。半年时间内,米读签约的作者已经上千名,平台上阅读用户最多的书籍中,原创内容已占据较重,在搭建作者生态、签约独家内容方面,原创内容团队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反应和执行速度。

  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回看当时那些“肯定完成不了,再这样我就撂挑子”的任务,客观上的确还是有难度,但现在王志胜还想给自己“加码”,“我们能完成得更快。”

  围绕独家内容生态的建设,米读不仅在作者和版权层面发力,也对下游的IP开发有了更多设想。雷爱琳的工作是围绕米读上游的原创内容,进行有声书、动画、动漫、短视频、长视频等内容品类的开发。

  对于雷爱琳、米读,甚至整个行业而言,这都是全新的想象空间。入职的前两个月,每天都像“大型网友交流会”。赶上春节假期和疫情,雷爱琳和团队的主要工作都是在线上完成的。甚至在团队搭建过程中,有三个新成员直接是通过网络面试招进来的。

  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前期对人的判断就显得尤其重要。雷爱琳说,她在面试环节最看重就是候选人是否有足够的热忱。团队还在磨合期,又不能聚在一起办公,共同的价值追求驱动着团队快速有效运转,“大家都是比较有梦想的一群人,就算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也是会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米读的优势在于流量和数据能力,而做内容、做创意又不是只凭数据工具就能量化的事情。团队需要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因此年轻人的好奇心也不能少。

  最近,雷爱琳的团队成员都在追《青春有你2》,大家讨论各自pick了哪个小姐姐,给喜欢的选手打投。微博、知乎、豆瓣,以及快手和抖音等各大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也会立即出现在每天的日会中。

  大家也不是在瞎玩儿。雷爱琳觉得,爆款是个玄学,只有充分理解用户的喜好,同时充分调动大家对内容的想象力,才有可能探索出从玄学到科学的爆款打造方法。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她曾参与了Netflix的年轻化品牌转型,见证《怪奇物语》这个IP从无到有。这些经验让她对米读的年轻人和米读的IP孵化有了更多信心。

  在雷爱琳看来,免费阅读内容的营销还没有形成体系。比如说网文和短视频的结合,“大部分只是简单粗暴地把比较爽的情节直接翻拍出来,比如说婆婆一连打媳妇十几个巴掌。”

  这里面有足够的想象空间,雷爱琳带着团队嗑网剧、追综艺,看鬼畜视频,研究王妃文学,无论是以从业人员的视角进行分析,还是代入读者的身份,都挺好玩,挺“上头”。

  杨骥和王志胜也在工作中保持着这样“好玩儿”的一面。杨骥自称是米读团队中网文阅读量第二高的人。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的直男,杨骥逼着自己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女频小说,时常看得满头问号,那也得继续看,“虽然书里许多事情看得我有点懵,但还是要去理解作者和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王志胜一度特别自豪于自己的小众阅读品味,总觉得讨大多数读者喜欢的玄幻文、爽文其实都是小白套路。他在放下偏见,更大程度地打开自己,这让他也发现了更具普适性的情感共鸣。“套路”固然能在一时吸引读者,但最终打动大家的,还是真挚的情感和热血的个人奋斗精神。

  并不是说那个更加文青、口味更刁钻的王志胜就被完全否定了。有过这样的自我成长,他更能理解作者对内容的追求,有的作者就是想追求更个人化的表达,或者有非常明确的创作偏好,那王志胜也能帮助他们在个人创作和市场反馈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得按所有成功创业团队都必须有的“套路”来,尊重规律、不停试错、绝不懈怠,保持百分百的热情投入;但更珍贵的还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不断突破的决心,以及那些永远自我更新、拥抱变化的年轻人,这是米读继续做“颠覆者”,不断“反套路”的力量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