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情感(人工智能 情感缺失)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21

人工智能 情感(人工智能 情感缺失)

 

11月4日,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中心联合委约的郝维亚的科幻歌剧《七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首演,我有幸现场欣赏。这是继2018年《画皮》后,著名作曲家郝维亚先生在中国新歌剧实验创作领域的又一次尝试。

歌剧《七日》延续《画皮》简约主义的人物设置,通过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以反思人工智能,借以表达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精神世界的困顿和对情感缺失的焦虑。舞台上,荒芜的沙丘和裸露的岩石中,一块曜黑色的金字塔倒置其中,仿佛是指向文明未来的方尖碑;加之灯光所营造的虚无缥缈之感,营造出一种对于不确定的焦虑氛围。《七日》的剧情很简单:深陷命运无常与思恋之痛的画家在语无伦次中走向死亡,爱慕画家的女科学家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画家改造成生化人。当恋人回归,面对恋人的画家却早已失去了感情的温度和灵魂的真诚,人工智能技术反而使三人遁入更为无尽的痛苦之中。看似明了直白的剧情,却将人类文明对于人工智能乃至后现代主义的种种顾虑展现得颇为到位。

当晚的演出由男中音歌唱家周正中、女中音歌唱家董芳、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演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伴奏。乐队采用小规模的室内乐编制,但在配器上加入了盛有水的高脚杯等非传统乐器,使得音乐显得更为迷离且诡异。在一些描绘光的段落中,可以明显分辨音乐从无息的寂静深处紧随着节奏脉动逐渐发展,并由冷转暖再入冷的舒张变化,音色织体的拓扑结构所构造的空间感和色彩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作品,但音乐本身的旋律特征又似是经混缩技术处理过的颇具科幻感的电子音效。这种融合经典与科技、令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作曲技法,将音乐与颇具未来感的舞台互衬得十分妥帖。而在三人大段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中的情感纠葛中,郝维亚用了大量密集型的节奏和重音来烘托三人间的情感张力,音乐伴奏鲜有完整旋律,多用变化音、颤音,呈现点散状或微分音状。在咏叹调的设计上,郝维亚还借鉴了格拉斯音乐的附加过程技术,以展现情感的起伏。这种注重细节、跳脱传统室内乐和声发展程式的处理方式,使音乐进一步嵌入到歌剧剧本的内核。整体上,声乐与伴奏处在一个均衡并相互激发的运动状态。而在唱词中,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等文学元素频繁出现,既可看作是古典与科技连接的桥梁,也可视为后现代对于文明的戏谑。

互联网小常识:ICMP工作在网络层,是一种管理协议。当某个源节点发送一个IP数据包,但是目标主机或其所属的网络不可达,或是目标主机虽然可达但协议不可到达,或者端口不可到达,相关路由器或主机上的ICMP会向源节点发出一个“目标不可达(destination unreachable)”的ICMP报文。

互联网小常识:宽带城域网在组建方案中一定要按照电信级运行的要求,考虑设备冗余、线路冗余、路由冗余,以及系统故障的快速诊断与自动恢复。

用歌剧这一源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观照科幻题材,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作为国内鲜有的学理扎实、视域开阔且勇于创新的作曲家,郝维亚自1999年任教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以来,便在探索中国新歌剧的发展方向。从2008年接受国家大剧院委约续写《图兰朵》,到此后的《山村女教师》《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汉苏武》《诗圣杜甫》《画皮》等,郝维亚不断地在思考、实践和改革中努力拓宽传统歌剧题材和音乐的边界,作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如今,当科幻题材已在文学、影视等领域大放异彩之时,郝维亚这一尝试不仅解答了科幻题材与歌剧体裁的适配问题,填补了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也为科幻题材在中国的经典化提供了一条道路。(王赟)

互联网小常识:中继器是为了增加同轴电缆长度的设备,它工作在物理层不属于网络互联设备。10BASE-5中规定最多可以使用4个中继器连接最多3个网段,最大长度为2800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