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T101平板电脑)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12

移动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T101平板电脑)

 

互联网小常识:FDDI采用双环结构,具有快速环自愈能力的FDDI与IEEE802.5令牌环网络在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FDDI在MAC层采用802.5单令牌环网络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在LLC层采用IEEE802.2协议,以适应城域网主干网的建设需要。

米格-29支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战斗机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极其飞机产品的风光早已不在,尽管米格-29系列的改进型号仍在继续开发,但它们的商业需求并不大,低速率生产预计将维持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

---Alexander Mladenov

波兰空军仍然保留有大量米格-29机群,这在北约国家中也算是另类

米格-29(北约代号支点)最初是作为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后期改进型米格-21战机的替代机,由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开发的。1983年,当米格-29开始进入VVS(Voenno-Vozdushniye Sily,苏联空军的俄语拉丁转写)服役时,它被认为是一种相当有能力的轻型防空战斗机,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但支点最为人所诟病(或者也是最著名)的特点就是航程比米格-23‘鞭挞者’(Flogger)还要短,因此也被戏称为机场围墙保卫者。

苏联在1982年开始米格-29战斗机自用版本的批量化生产,直到1987年才开始量产出口版本的支点。使用原始机身设计的米格-29被称为经典版本,经典版一直保持低速生产到2016年。俄罗斯米格飞机公司(RAC MIG)作为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继承者,成为支点系列战机的设计权威和制造商,据该公司公布的数据,经典版米格-29战斗机的制造量已经超过1600架,全球有20多个国家装备该系列战机。即使1991年苏联解体后,仍有8个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扩充或改进了他们的支点机队。目前,米格-29继续在24个国家或地区服役,而翻新或改进旧机型,销售米格-29M/M2等新机型维持着支点家族的生产线低速运转。

一架早期生产的米格-29进行飞行测试,该机归米格设计局(OKB MiG)所有,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被用于展示

对抗西方的产物

1969年,苏联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未来前线战斗机计划(PFI),其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高性能的空优战斗机,计划中的苏联新型战斗机将具备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除此之外还要求拥有较大的航程。苏联PFI计划开启的动因,主要是当年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中标了FX实验性战斗机项目(产生了著名的F-15鹰重型战斗机),因此PFI计划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技战术指标,但是其主要性能将以对标或超过美国的F-15战机为准。米格、苏霍伊和雅科夫列夫设计局被邀请参加竞标,并各自提交了概念设计方案。雅科夫列夫的方案被淘汰后,就剩下米格和苏霍伊两家设计局这场高风险的竞标中继续正面交锋。

侧卫与鹰,一生的劲敌却鲜有实战交手的机会,可谓英雄寂寞

互联网小常识:IIS自动将带宽限制上限设置成最小值1024byte/s。IIS6.0可以使用虚拟服务器的方法在一台服务器上构建多个网站:主机头名称、IP地址、非标准TCP的端口号。

虽然闯入了PFI项目的最终决赛,但是很快米格设计局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方案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依靠米格系飞机常年霸占苏联空军主力战斗机积累下的人脉关系,米格设计局的高层人物游说苏联国防部将PFI计划一分为二,分别开发新一代重型战斗机和轻型战斗机(类似于美国选择F-15和F-16战机轻重搭配的思路)。米格设计局称这一举动为互利性操作,1971年米格设计局被授予研制轻型未来前线战斗机项目(LPFI)合同,而苏霍伊设计局则继续开发重型未来战斗机,此举促成了未来米格-29和苏-27的诞生,而两家设计局在苏联/俄罗斯战斗机领域的地位也即将反转。

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蓝色01号机

米格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轻/重型PFI方案,其实都是基于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TsAGI)提出的升力体气动布局。米格设计局未来轻型战斗机方案的内部代号被定为9-11(生产型米格-29的代号为9-12),该方案引入了大型前缘根部延伸(LERXes)、机身中部后掠翼、双外倾垂尾布置在发动机舱两侧等结构布局,但由于米格和苏霍伊的设计方案都采用了TsAGI的中央升力体气动外形,后来产生的米格-29与苏-27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只是前者的体型小了很多

在TsAGI研究院T101风洞中试验的米格-29方案模型

项目配套发动机由位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克里莫夫设计局开发,未来的米格-29战机装备两具该设计局研制的RD-33新型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RD-22发动机军用推力42.44kN(4326kgf),在全开启加力燃烧室模式下的推力(最大加力推力)81.4 kN(8298kgf)。这样的动力配置,使米格-29在正常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基本可以达到1:1。

关闭状态的进气道保护装置FOD

位于大型边条翼上方的百叶窗装辅助进气口

米格-29的进气道采用了结构复杂的防异物损伤保护装置(FOD),当飞机在环境恶劣的跑道上滑行或起飞时,FOD能够关闭起来,改由位于前缘根部延伸段(隐身融合大型前缘边条)上表面的辅助进气口进气,防止吸入异物损伤发动机。此外,米格-29的楔形进气口位于前缘边条下方,装有坡度可调斜板,能够在产生超音速激波的情况下调解进气压力。

俄式飞机的绝技,烂泥地里跑飞机

为了适应俄罗斯特殊的环境条件(烂泥路上跑飞机),祖传的前机轮挡泥板和坚固起落架也是该机标配。米格-29战斗机的机械操作液压驱动飞行控制系统(没有采用电传飞控)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并针对高敏捷性进行了特殊优化,使得该机具备突出的飞行性能。

米格-29采用的RD-33发动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在某些功率条件下运行,会产生严重的黑色烟迹

为了改善RD-33发动机的性能和喷黑烟问题,克里莫夫设计局推出了RD-33MK改进型发动机

支点进入测试

米格设计局最初在莫斯科制造了首批四架原型机,以进行广泛的飞行测试项目,第一架原型机(901号)于1977年10月6日,在距离莫斯科东南部约46公里的拉缅斯科耶机场(Ramenskoye airfield)进行了首次飞行,由米格设计局著名试飞员亚历山大·费多托夫担纲首飞飞行员。最终,苏联编制了超过14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飞机的生产计划,该计划一直持续到1983年10月。期间,米格设计局进行了相关工厂测试,随后由苏联空军、设计单位、制造单位一起进行联合飞行状态测试,一共积累了2330架次的飞行测试记录。

米格-29战斗机装配生产线

互联网小常识:基础服务器一般是只有1个CPU,工作组级服务器一般支持1-2个CPU,部门级服务器一般支持2-4个CPU,企业级服务器一般支持4-8个CPU。

1982年,苏联劳动旗帜工厂(Znamya Truda,莫斯科航空生产联合体的核心制造企业)开始生产预生产型米格-29战斗机,第二年年初在第一架原型机从该工厂的位于莫斯科Lukhovitsi地区的总装线上下线,大约有70架米格-29是按照最初的设计标准(第一批次)建造的,这些飞机设计有较大的腹鳍。第二生产批次的飞机取消了大型腹鳍,并且将垂尾前沿向前延伸到机身和机翼接缝处上方,与BVP-30-26M3(32孔)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飞机从尾旋中改出的能力。机鼻探头两侧加装小板片作为涡流发生器,以改善高攻角(AoA)状态下的偏航稳定性。第100架米格-29出厂后,随后生产批次的米格-29还增大了垂尾方向舵面积。虽然这些批次的米格-29战机具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1986年中期之前由于苏联严格的保密制度,美欧等国只能借助一些零星的卫星照片确认米格-29战斗机的存在,却无法无近距离接触该机,因此北约也无法掌握更为详细的信息,他们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产的米格-29统称为支点-A。另外,设在利佩茨克的第4战斗训练和飞行人员培训中心(TsBPiPLS)于1983年获得了他们的第一架米格-29,用于骨干飞行教练和一线战斗机飞行员的早期训练。

米格-29依靠E-502-20 Biryuza系统获得地面站处理的拦截信息,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支点的一系列改进

单座米格-29的第二种生产改型在苏联内部被命名为产品9-13,北约将其称为支点-C。这种改型飞机在驾驶舱后部增加了一段凸起部,一开始是为了增加内部燃油容量而设计的。然而由于作战需求变化引起的设计变更,额外增加的空间被主要用来容纳栀子-1(Gardeniya-1)雷达干扰机,原计划的内部燃油容量仅略微增加了63美制加仑(240升),同时改型战机对地弹药载荷也提升至7053磅(3.2吨)。

米格-29战斗机第二批次9-13示意

支点-C原型机于1984年5月4日首次升空试飞,并在两年后投入量产。上世纪80年代后期,米格-29又经历了一次升级,从而产生了产品9-13S,即我们所说的米格-29S战斗机。1989年1月,米格-29S首次亮相,这一版本的改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解决短腿机王的航程问题,通过增加两个304美制加仑(1150升)翼下副油箱管路系统,使该机获得了最大1564海里(2896 km)的转场航程。

米格-29S进行飞行测试

米格-29S战斗机配备了新型N019M黄玉-M雷达,增大了飞机的正面探测距离,对战斗机级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00公里,可以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两个目标发起同时攻击,而且该雷达抗干扰能力也得到明显加强。黄玉-M雷达与R-77 (AA-12蝰蛇)超视距空空导弹协同工作,使得米格-29战机具备了更好的远程对空交战能力。

米格-29S配备的N091M雷达

米格-29S改进型战斗机的设计中还包含了许多其他能力升级,比如提供更完善的飞行控制系统,以改善飞机的转弯性能(这里我们不再赘述)。然而米格-29S虽好,但生不逢时,1992年9月,苏联解体后不久该机才完成了测试计划,所以也仅仅获得了俄罗斯的16架订单。

缺乏支持的战机系列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战斗机项目的需求大幅下降,俄国防部基于成本理由(经费拮据)中止了对米格-29战机的进一步采购计划,迫使这一系列战斗机将完全依赖出口市场。为了使瘸腿的米格-29在苛刻的国际客户面前更具吸引力,设计局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努力,开发了更多的增强型衍生型号。

米格-29SE(代号9-13SE)和米格-29SD(代号9-13SD)结合了针对不同客户进行的梯度改进套件。当然,这些改进套件可以单独选择,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包括可与RVV-AE(R-77)中距空空导弹兼容的N019ME(黄玉-ME)雷达,机翼副油箱,并且可选装美欧国家提供的通信,导航、识别系统等航电设备。

Kh-29系列空对地导弹,电视制导导引头清晰可见

米格-29SD战斗机没有凸出的驼背,该系列战机是在1994-1995年间基于现有的9-12机体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改装而来的。值得注意的是,米格-29SD配备了西方标准的固定式空中加油探头,并为马来西亚皇家空军整合了N019ME雷达和R-77空空导弹,该系列机型在马来西亚被称为米格-29N,另外马来西亚还订购了两架双座版的米格-29NUB。米格-29SM是另外一种平脊式(没有驼背)的该系列战机改进型,具有多用途能力,可以使用Kh-29T(AS-14小锚-B)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和KAB-500Kr电视制导航空炸弹。

最终的支点战斗机—座头鲸(驼背型)

驼背的米格-29SMT,短腿王的改进之路

米格-29SMT是第一代支点系列的最后一种型号,其原型机于1998年4月22日进行了首飞。SMT型的最显着特点是在座舱后面加装座头鲸式的保形油箱,其计划中的生产型可在内部安装两具储油装置,分别容纳370美制加仑(1,400升)和127美制加仑(480升)燃油,与9-12基本型相比,米格-29SMT内油储量提升了约30%。但是由于在机背加装巨型保形油箱对飞机的飞行性能会造成不利影响,最终的米格-29SMT被分为9-18不加装保形油箱和9-19仅安装950升小型保形油箱的两种子型号,对于米格-29SMT改进型,俄罗斯空军已经其他老客户都兴趣缺缺,这一系列飞机仅仅出口给了厄立特里亚,苏丹和也门。

米格-29SMT机背,可以看到因加装保形油箱而有明显凸起

早期的米格-29SMT方案配备了稳相加速器科学生产联合体(Phazotron-NIIR)研制的N019MP1型雷达,具有可用于高分辨率地图测绘的合成孔径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下,该战斗机保留了双目标交战能力,能够发射RVV-AE有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和R-27RE/TE空空导弹。

采用的甲虫-ME平板缝隙雷达比N019M系列雷达性能明显提升

2000年,米格公司开始着手在米格-29SMT上集成功能更为强大的N010M甲虫-ME雷达(后称FGM-129),该雷达还被用于米格-29K / 米格-29M系列。FGM-129是一种工作在X波段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具有低、中、高脉冲重复频率的全波形相干多模式。这种雷达带有平板缝隙天线,为米格-29战机提供了真正的多目标交战能力,能够同时跟踪4个目标(另外,该雷达还有带定相天线系统的子型号,能够同时跟踪8个目标),对于典型四代机级的空中目标最大发现距离为150公里。对于米格-29SMT来说,最根本的进步是引入了多种空对地精确制导弹药。另外,SPO-150-1雷达寻的告警传感器的集成,也为该机使用Kh-31A高速反辐射导弹奠定了基础。

甲虫-ME(FGM129)平板缝隙雷达示意,提供了真正的多目标交战能力

互联网小常识:交换机和透明网桥都是通过自学习的方式来自动地建立和维护交换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