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札记 成为行走在人群中的记者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1-28

学生新闻采写•札记 成为行走在人群中的记者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我在这个学期获得的成长,就是努力地从想到这一句话里把“真的像”去掉,成为“我感觉我是一个记者了”。而“记者”在现在的我眼里,就是行走在人群中的人。

  在新闻采写课中,我一共做过四个题目,其中两个成为最终作业的选题,还有两个流产了,一个是去了现场但没能采集到足以支撑一篇新闻的素材,另一个是写作完成稿件后发现话题过于单薄而没能成为一篇合格的新闻稿。

  在提交作业的两个选题中,台风选题属于意料之外。2021年9月13日,台风“灿都”影响上海,浙江上海都发布了中小学停课的通知,我顶着大风从宿舍走到教学楼,开始我大学二年级第二周的学习生活。新闻编辑课要求第三周交一个小组短片,组内原定的“食堂拥堵”话题因台风影响,食堂内完全没有“拥堵”迹象而无法拍摄,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主意去拍台风。拍完视频,我坐在二教的自习区域,突然想到,“台风”或许还可以是一篇新闻稿的话题,于是联系同伴,两个人商量后把想法发给了老师。一开始我们的话题聚焦在校园内学生应该如何防台,但是老师直接给了我们“做现场报道”“出去走走看看”的建议。当时是下午三点半左右,另一位同学在中北校区上课,我还坐在二教,刚刚接到晚课线下停课的通知,我和我的同伴直接分工,决定从傍晚开始采访和观察。

  就像老师说的,突发事件选题往往是做作业的“捷径”,只要现场采集到足够丰富的素材,后期就能很快出稿。台风的稿子并没有经历特别多的磨难。

  相比之下,第二个选题格外的艰难。找不到选题的我每天都要把上海官方政府、各区政府的微博账号刷一遍,实时关注同城热搜,甚至会在搜索框里打入“上海”并刷新浏览最新情况,但是一无所获。最终,也还是一个契机,播音班的一位同学跟我提到SMG的虚拟主播,有一晚快入睡时我突然想起,这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选题?经历了同学的不理解,老师的反复质疑等压力,所幸最后还是顺利写出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师因为期末而放松了通过条件。

  选题对新闻报道特别重要,好选题就是天赋异禀的“神童”,而有缺陷的选题就是先天不足(就像我夭折了的桂花选题)。比起来,我很佩服我的同学们,一次不经意的偶遇被一位同学灵敏的嗅觉抓住,写成了一篇人物特稿的文章。

  作为一个没有天赋的初学者,我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契机和不断求索的心。记者所需要的能够在数字时代茫茫信息海洋中抓住有价值线索的眼睛,我还需要不断练习。但从另一种角度,每天刷微博寻找选题,也让我更加了解这个城市发生的事情,以及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一次采访是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从决定到出门只有两个小时,当时我十分迷茫,只知道我要去什么地方,但对需要采访的人和事一无所知。在又紧张又兴奋又迷茫的心情中,我突然有个念头:“我感觉我真的像是一个记者了。”暑假期间,我曾在电视台有一段短短的实习,恰好遇到了台风“烟花”正面登陆家乡的小县城,电视台老师拒绝我跟着外采,只是在事后跟我描述了他们的工作情况,而一个多月之后,我就成了要在这样的风雨天气出去外采的人,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感觉自己真的像一个记者了。

  做一个记者,不能够社恐啊,需要一些“社交症”啊,我走出校门的时候在心底小声念叨。傍晚五点,天还没黑,路上车也不少,路口站了很多,我试图问他们是否是因为台风天值班,结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告诉我只是正常上班。尽管这个路口平时我也有路过,但是从来没有注意过他们。后来老师提示我把剑川路平时的人流量和台风天气的人流量进行对比,而我对平时的情况不甚了解。我从来没有那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人一无所知,我们对“出去走走看看”不仅仅是在需要采集新闻的时候。

  敢与人交流,擅长与人交流也是必要的素养。我本来就不擅长,有时甚至不愿意和人讲话。走出校门做街头随机采访,去寻找人群中的故事,就是要学会向别人问问题。印象深刻的是在地铁口遇到一位没有带伞的女士,我先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再进行一些聊天式的采访就比较顺利。后来去沪浙边界的明月山塘进行实地走访的,碰到了三个上海市区来游玩的老人,我先用方言和他们聊天,谈论一些有关家乡美食的话题以拉近距离,最后再聊起为什么会来明月山塘游玩,他们就更愿意讲。有的采访对象比我更加不擅长交流,全程每句话不超过五个字,我只能不断地问来引导他们说话,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比于第一次冒着台风跑出去跟地铁口的陌生人、店铺中的店主等问问题,第二次作业的采访就看起来轻松很多,因为我甚至没有出校门,没有打一个电话,全部过程都在键盘、聊天框和邮箱里完成。但是我认为除了聊天框里的一部分,其他的“采访”其实都是在做案头工作。在开始进行相关采访之前,我先把虚拟主播相关的论文、新闻报道,以及相关部分典型视频都看了一遍,并且先写出来一个类似于科普文章的东西,再开始采访,而前面的科普文章,也成为了最终成稿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上的采访对象主要包括粉丝、制作者和相关专家。制作者是学院一位老师的前同事,专家就是学院的老师,沾了学校平台的光,两位大咖都很支持,过程比较顺利。粉丝作为我的同龄人群体反而成为了整个采访过程中的难点,因为虚拟主播作为青年亚文化圈子的一部分,而我以“记者”的身份进入,是会被当做侵犯者排斥的。一位小雅的舰长本来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但在我再联系他时就不理我了。在和粉丝聊天时,需要特别尊重他们的爱好和一部分圈子的相关准则,比如与现场采访不同,二次元不能够问“您贵姓”,而应该礼貌问昵称,或者直接以对方的虚拟ID中的一部分指称对方并问“我这么称呼你可以吗”。

  虽然身为00后二次元小半个原住民,我和采访对象在线上的沟通更为顺利,一般不会出现前三次街头随机采访的社恐发作症状,但是作为一个新闻系学生,与人交流,尤其是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是需要加油锻炼的。

  第一份作业是突发事件,补采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后期只是在修改文章结构和一些叙述细节,比如如何用第一句话抓住读者吸引力,如何在保证信息提供的情况下保护被采访者隐私,以及如何用逻辑链条来梳理串联所有获得新闻素材。

  第二份作业由于背景资料过于冗杂,撰稿耗费了很多时间。确定主题以后写出的第一份草稿类似于科普文章,为了说服老师让我继续做这个选题,我先把框架给了老师,再继续采访。这个选题相对比较静态,采访写作的难题在于要有“现场感”,让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当局者迷”,因为文章已经被作者自己看了太多遍,感受会比较麻木,此时让一个对该主题基本没有了解的同学来试读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同学们对我的第二篇稿件的修改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为了方便理解,我在文章中添加了对视频内容的描述,配合视频截图,后来,同学们再没有过“我看完不知道虚拟主播是个什么”这样的问题。

  我在写作方面的经验很不足,两篇作业从一稿到最后定稿分别改了五六次,也没有能帮助同学提供建设性建议,但反复修改是把作业从60分勉强及格,逐渐拉高到70分勉强能看的有效办法。未来我会继续练习,期待明年有机会帮学弟学妹提供建议。

  成为一个记者写新闻,说到底就是发现有意义的事件,并把它表达出来。老师说过,同学也说过,当你写作一篇稿子的时候,你应该思考你写它的目的是什么,一篇稿子应该有它的社会价值,而不只是你想要表达什么。

  行走在人群之中,就是要与人打交道,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素质是“情商”,什么时候应该退一步,什么时候应该进一步,如何建立与采访对象的链接,如何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都是我的必修课。

  在我自己的体验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位采访对象,一位是台风稿中的冯女士,另一位是小雅稿中的粉丝“夜来”,我能够从他们那里拿到丰富的新闻素材,主要是我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这是他们信任我的基础。

  在同学和老师分享的采写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魏同学用高校志愿者的身份提着水果去走访小布家园,以及吴钧老师在课上提到的他在哈尔滨停水时和自己团队成员帮助小区居民搬水,而后一位有关知情人士主动提出和他“说道说道”。同样的,在我陪同同学一起去盲人跑团做一个志愿者的经历当中,很多活动中的人都夸奖我们“很有爱心”,因而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讲述他们的故事。

  但我也隐隐有点担心,这样的帮助似乎有一种“交换”的意味,似乎在当今陌生人的时代,我们在用我们的“好意”交换他们的一些“隐私”,这么想又有了一些不轨的味道。

  回到前面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要做新闻,既然短消息已经逐渐能够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进行新闻采写的意义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建立现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网。新闻报道,不论是叙写个体的遭遇、群体的遭遇,还是描述一个现象,其实都是在把这个支离破碎的社会通过新闻连接起来。而记者就是那个织网者,作为牵线的人,必然要与网中的每一个对象建立连接。这样的“交易”其实是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在不断地“亏欠”与“补偿”中形成的。

  另外,人工智能之所以无法取代人类,并非因为其没有学习的能力,而是因为人工智能永远没有情感,也就是“心”与人情味,因而人工智能无法在跟人类建立真正的社会连接。所以,机器仅仅能够行走在信息流之中,而记者则是行走在人群之中。

  感谢陈红梅老师的精彩教授和耐心指导,感谢吴钧老师在我面对虚拟主播新闻稿最崩溃的时候提供建议,感谢台风新闻稿当中和我一起冒着台风天气出门采新闻的阮璟妍同学,感谢所有给我提供信息的采访对象,感谢同学们上课的精彩分享,感谢帮我看过草稿提过意见的所有同学。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能写出新闻稿的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