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概念(移动互联网概念论文)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04

移动互联网概念(移动互联网概念论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导读 —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的IT使用行为与传统的有效使用行为有什么不同?用户整合各种IT资源以高效完成任务的过程和中间机制是什么?

来源 |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 王玮  徐梦熙

作者简介

王玮,管理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王玮教授在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Systems、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Regulation& Governan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外国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学报》、《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暨南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方向为IT 与组织行为、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等。

徐梦熙(通讯作者),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IT 与组织行为。

研究缘起

信息技术本身不能直接创造商业价值,唯有有效地将之付诸使用方能提升企业和个人绩效。IT用户代际变迁、移动互联技术、VUCA时代任务和组织特征不断变革着用户的IT使用行为。

首先,从个体的IT使用实践来看,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职场的生力军。相较于老一代数字移民,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新技术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拥有更强的自尊、自信、自我导向和成就导向。以往的有效使用行为研究,大多以出生于20世纪50~70年代的数字移民用户为样本,研究结论已难以适用于新生代用户。

其次,移动技术的泛在性逐渐瓦解格子间+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赋予用户随时随地办公的能力,日益凸显出工作时间、空间等使用情境的重要性。

再者,在颠覆性变革丛生的VUCA时代,工作任务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成为新常态,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组织创新加剧了工作环境的动态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了IT与工作系统之间的融合难度。

早期IT有效使用行为研究聚焦于用户对IT功能的挖掘和拓展,强调只有将IT深嵌于工作之中才能转化为绩效,提出了常规使用、扩展使用、创新使用和整合使用、增强使用等概念。

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涉及用户基于具体情境判断,主动、创新地整合分散的IT资源以高效完成任务的复杂行为

虽有学者将Saga等提出的整合使用概念从企业层面延伸至个体层面,但仍停留在用户通过单一系统建立任务间联系这一较为狭隘的理解上,并不适用于多系统、多任务的复杂情境,也未对用户的情境识别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下的整合使用行为过程机制、概念维度的研究。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的IT使用行为与传统的有效使用行为有什么不同?用户整合各种IT资源以高效完成任务的过程和中间机制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理论渊源

IT有效使用行为理论伴随信息技术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深化而发展。早期文献以使用频率和时间来度量用户的IT使用行为,并试图论证其与绩效的关系,有学者认为IT使用行为对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然而,还有研究得出IT使用行为对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的相反结论。

学者们将这种不一致归因于IT使用行为概念理论基础薄弱、测量不严谨等因素,并呼吁重新进行概念界定,推动了IT有效使用行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从文献发展脉络来看,IT有效使用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从行为层面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信息技术与绩效的关系,按其核心思想可分为以任务和技术为核心和以任务、技术和用户为核心两个阶段。

以任务和技术为核心的有效使用行为研究强调,IT投入转化为绩效的关键不在于用户是否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而在于用户是否将信息技术深嵌于工作之中,即任务-技术融合。

这一阶段的研究基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常规使用、拓展使用、创新使用等多种有效使用概念,呈现从强制向自主自愿、一般使用向融合使用深度拓展的趋势。

然而,以任务和技术为核心的IT有效使用行为研究聚焦于用户对IT功能的挖掘和拓展,但普遍存在测量指标简单、情境性弱、理论边界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有效使用对绩效的预测能力。

为此,Burton-Jones等开创性地提出任务、技术与用户三者构成使用行为结构,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拓展IT有效使用行为理论的原则和准绳,推动其向以任务、技术和用户为核心发展。

理论贡献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对整合使用概念、结构维度等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丰富和发展了IT有效使用行为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构建了整合使用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拓展和深化了整合使用的概念,提出其结构维度。

本研究认为,整合使用是一个抽象的、多维的形成型构念,由原生网络解析、原生网络评估、网络关系统筹和网络关系调整四个维度构成,不仅包含用户的技术交互行为,还包括用户围绕用户-技术-任务匹配所付出的其它努力,代表的是用户为有效地完成工作而妥善地协调任务、技术和知识网络之间相互关系所付出的认知和行为活动过程。

本研究对整合使用的内涵和维度探索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较为清晰的概念和操作化依据,为有关整合使用的大样本实证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经过多年发展,IT有效使用行为理论体系虽不断得到扩充,然而其理论基础薄弱、适用情境局限仍是学者们长期诟病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在系统地梳理各种有效使用研究,厘清不同理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文献与理论的不断反演与对话提升整合使用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情境适应性。

研究发现,整合使用的四个维度体现的是用户对复杂情境进行意义建构并形成认知,进而指导实践的动态过程,较好地映射了意义构建理论的内在逻辑,并在移动互联时代体现出较好的情境适应性。

第三,本研究将Dennis等的匹配-调整模型的理论边界从团队层面拓展到个人层面,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将任务-技术匹配延伸到用户-技术-任务三者匹配,并详尽地展示了匹配和调整之间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动态关系。

研究发现,整合使用推动任务绩效的过程实质是用户为了将IT物尽其用、与自身和任务深入融合而人尽其才地获取、调配资源,最终实现用户-技术-任务匹配的动态过程。核心动力机制、检验机制和反馈机制是整合使用转化为任务绩效的三大机制。用户-技术-任务匹配是核心动力机制和检验机制的纽带,也是整合使用影响任务绩效的关键。

原文引用

王玮,徐梦熙.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整合使用概念、 维度及其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2020,23(5):16-27.

管理知识传播者王玮教授的自媒体

管理学者 | 企业案例开发|商业评论|教育理念

- 推荐阅读 -

<< 点击文字-直接跳转 >>

点在看,分享更多朋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