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访者适应数字化生存交通出行金融支付使用最多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01

超七成受访者适应数字化生存交通出行金融支付使用最多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数字化技术、产品服务,不仅催生了“新零售”“新制造”等新兴产业,而且在广泛迅速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以数据应用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日趋密切。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公众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度如何?大家经常使用哪些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是否已经适应数字化生活?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4月上旬发起问卷调查,并于近日发布《数字经济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2022)》。

  报告显示:七成半受访者了解过数字经济;五成受访者经常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其中交通出行、金融支付是最主要的两种应用场景。在个人层面上,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发展数字经济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以及为个人发展带来的更多机会;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能适应数字化生活,但年龄越大的受访者适应程度越低。在社会层面上,六成受访者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但有四成受访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受访者最希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本次调查中,有75.6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过数字经济,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相近,分别占37.85%、37.75%。

  交互分析发现,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具有地区差异性、年龄差异性。居住在北上广深(78.07%)、其他省会/直辖市(76.12%)的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居住在小城镇或农村(36.10%)的受访者;而90后、00后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均高于60后、70后受访者。

  大家了解过哪些数字经济技术?调查显示,人工智能(55.72%)、5G(53.60%)是受访者了解较多的数字经济技术,位列第一梯队;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47.67%)、大数据(43.43%)、元宇宙(43.33%)、VR/AR(40.78%),位列第二梯队。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了解过互联网技术的受访者占51.87%,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受访群体;而90后受访者了解过人工智能的比例更高,达60.54%。

  不过对于60后受访者王姨来说,数字经济却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她表示,数字经济直觉是年轻人玩的、高科技的东西。当南都研究员进一步举例介绍数字经济时,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平时也有接触过。“小孙子平时会用我的手机上网课,他也教过我怎么用微信支付买菜。”她笑笑说。

  日常生活中,大家对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3.36%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比例最高;36.56%的受访者会偶尔使用;仅10.08%表示较少或没有使用过。

  交互分析发现,对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来说,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的频率高于其他身份的受访群体,两者经常使用的比例分别占68.42%、64.88%;而自由职业者、无业/待业者该比例仅占31.63%、26.47%。

  大家在哪些场景使用过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调查发现,交通出行、金融支付是受访者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最多的两个场景,比例分别为58.89%、53.95%;其次是政府服务方面,比例为40.51%;在教育服务、医疗服务、餐饮购物、办公服务方面,使用过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均占30%以上。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受访者在交通出行使用过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的比例更高,占60.32%;女性受访者在餐饮购物方面使用更多,占38.82%。

  交通出行是第一大应用场景。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共享单车/汽车(47.73%)、网约车(46.55%)、电子乘车码(46.22%)、手机定位/导航等(45.55%)、在线%)是受访者在交通出行领域使用较多的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

  90后受访者吴女士在广州居住,她对电子乘车码、在线充值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几次去到地铁站才发现自己没带羊城通,于是在微信搜了广州地铁公众号,在线打开电子乘车码,就可以马上使用,而且出站才扣钱,很有安全感!”她认为数字经济大大提高了交通出行效率,也省去带卡和现金的烦琐。

  不同于吴女士,受访者阿曼选择自驾出行较多。而她应用过最多的是ETC、车管业务办理。“以前自己还需要抽空去线下办理,费时费力。现在可以直接在手机操作完成。在高速走ETC通道很快,不用排队等人工窗口。”

  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公开印发《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到大力推动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空天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应用。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数字技术投入到交通建设当中,进一步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金融支付是第二大应用场景。具体来看,使用过手机银行/网银的受访者最多,占63.19%;随后是扫码/刷脸支付、数字钱包,比例分别为59.52%、55.86%。

  除了大家熟悉的数字钱包,如今人民币也迈向了数字化时代。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今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在前期试点地区基础上,将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纳入全国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目前试点地区已经涵盖北上广深、琼、渝以及雄安等21个地区和北京冬奥会场景。

  调查中,92.39%的受访者表示知晓数字人民币,其中49.41%表示“知道,且使用过”,42.98%表示“知道,但没使用过”;仅7.61%表示“不知道,也没使用过”。

  不过在实际访谈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数字人民币概念,却不太了解具体应用。00后受访者岑女士说,“第一印象觉得有点类似于微信、支付宝支付。”她对数字人民币比较好奇,有兴趣试一试。

  事实上,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有本质区别。数字人民币是钱本身,以“数字”的形式储存在每个人的数字钱包之中,在支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拒收;而第三方支付是取、收钱的方式。

  此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刘彦初在谈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体验改变时表示,数字人民币即使是在无信号、无网络的状态下,也能够完成交易。只需要交易双方打开数字人民币App,通过设备间的触碰,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交易。

  不难发现,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利。问卷调查中,有82.80%的受访者表示认同,其中45.10%表示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占比最高;13.10%表示便利度一般。交互分析发现,90后、00后受访者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带来更大的便利,而60后、70后认为便利度较小。

  在个人生活方面,受访者认为“网购便捷,选择多”“餐饮外卖快捷,随时畅享美味”是最主要的便利体现,分别占66.43%、62.08%;其次是“游戏、追剧等网络生活丰富多彩”,选择比例为57.61%。

  在个人工作学习方面,受访者表示“沟通成本减少”“文件电子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便利,两者占比相近,分别为61.84%、61.35%。

  受访者谢先生从事IT行业。他表示办公地点移动性较大,可随时切换到不同场所。“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工作。最近广州出现本土疫情,我们都是居家办公,在线会议、共享文档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

  数字经济为个人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有83.79%的受访者认为能给个人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仅16.21%表示不能或者说不清。

  去年6月,人社保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信息,部分新职业与数字技术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即从事区块链架构设计、底层技术、系统应用、系统测试、系统部署、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即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运用网络的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的人员。此外,人社保当时还发布了这些职业发展出的新工种,如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的“直播销售员”,人们熟知的“电商主播”“带货网红”有了正式的职业称谓。

  而在本次调查中,有74.83%的受访者表示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工作感兴趣,其中视频剪辑最受青睐,占32.17%;其次是数据分析师,占28.67%;选择电商运营、短视频审核师的比例相近,分别占23.78%、22.38%。

  有意思的是,受访者的择业兴趣点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受访者更想成为数据分析师(38%)、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24%);而女性受访者对视频剪辑(37.63%)、网络主播(18.28%)更感兴趣。

  数字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当万物开始数字化时,大家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如何?调查结果显示,73.52%的受访者表示能适应,其中42.59%表示“比较适应,能基本应用数字产品/服务”,比例最高;16.11%表示“一般,能勉强应用数字产品/服务”;还有10.37%表示不适应。

  值得留意的是,受访者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受到年龄影响。年龄越大的受访者,数字化适应能力越低。70后、60后受访者表示适应的比例仅在40%左右;90后、00后受访群体该比例均在70%以上。

  问及受访者遇到过哪些障碍时,“难辨信息线%;紧随其后的是“操作复杂,不会使用”“使用受限于网络与硬件设备”,两者比例分别为45.90%、41.42%。这些困扰让60后受访者王姨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所淘汰。“我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太好,跟不上操作。”她说。

  而对于00后受访者廖女士而言,虽然自己比较适应数字化生活,但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的操作媒介都是手机,感觉没了手机好像什么都没了、什么都做不了。”谈及此,她表示有点担忧。

  数字经济发展除了影响个人之外,在社会层面会产生哪些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15%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占比最高;其次,57.91%的受访者认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5.63%认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除了积极影响外,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41.4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其次,40.61%的受访者担心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分别有33.30%、32.61%的受访者担心“数字鸿沟加深”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两点也从侧面反映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年龄和地区失衡。

  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秉持积极的态度,其中50.79%表示期待,占比最高;25.30%的受访者表示好奇。不过,也有14.72%的受访者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感到担忧。

  大家对发展数字经济有何建议?42.29%的受访者最希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其次39.72%的受访者希望“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而对于数字鸿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访者希望“全面提高社会适老化改造”以及“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比例分别为34.19%、32.61%。

  来自辽宁的90后受访者于先生表示比较期待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说不定哪天人工智能会代替人力呢。”不过他补充说,自己对数字经济整体发展还是抱观望态度。“电商发展冲击了实体店,可能压缩了部分传统行业的生存空间;以前现金存进银行,现在手机银行、网银、数字人民币也带动了不少新的银行业务发展。”他认为要两面看待数字经济。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国家持续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力度,公众对此已有较高的知晓度,了解过数字经济的受访者占了七成半;同时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生活场景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为公众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便利。但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不同群体对数字生活的适应程度差异被进一步放大。

  首先是就业机会差异。调查中虽然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数字经济能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有超20%的人表示所在传统行业面临冲击。

  其次是不同年龄群体的适应性差异。调查中,超一成受访者对数字化生活感到不适应,其中年龄越大感到不适应的比例越高,60后、70后受访群体表示适应的比例仅占40%,数字鸿沟问题涌现。此外,虽然大部分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能跟上数字生活的脚步,该群体中也有20%的人表示不适应,过度依赖网络和电子设备是主要困扰。

  第三是区域发展差异。居住在一、二线等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的受访群体,对数字经济的知晓度、应用度、适应度均高于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的受访者。

  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卷进数字化浪潮。除了在个人层面更积极拥抱发展变化,捕捉新机遇外,社会层面也应重视数字化发展背后的隐患,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社会适老化改造,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重视,让数字化服务更加普惠均,公众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4月8日至4月15日期间开展本项调查,通过电话访问和网络推送的方式,共回收101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8%,女性受访者占42%;从年龄分布来看,00后占22.53%,90后占45.02%,80后占21.05%,70后以及60后共占11.40%;从学历状况来看,硕士或以上学历者占6.92%,本科学历者占51.38%,大专学历者占25.10%,高中/中专学历者占14.62%,初中或以下学历者占1.98%;从受访者身份来看,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13.14%,企业员工占29.55%,个体户占14.72%,自由职业者占19.37%,无业/待业者占3.36%,学生占18.97%,退休人员占0.49%;从受访者的城镇类型来看,35.28%的受访者在北上广深,25.49%在其他省会/直辖市,22.23%在普通地级市,11.46%在县级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占5.5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